3·15晚会,照例又有一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食品成为过街老鼠。

这一次是淀粉肠,是奶茶,是梅菜扣肉预制菜。

这三者有个共同的名字,精加工食品。

我对饮食有个老派的认知,饮食的最高标准是保证健康

然而,长期吃精加工食品,难以保证健康。

梅菜扣肉塌房,再次证明预制菜有很多暗黑操作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人说,我一直吃预制菜,身体依旧棒棒哒,那我可以告诉你,或许是你的免疫系统救了你。垃圾食品对身体的摧残,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对精加工食品不感兴趣,是因为我从事过食品加工厂的工作,参与过暗黑操作(挣了造孽钱)。

2014年暑假,我在日照的一家海鲜食品厂打工。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偶尔会接一下国内的订单。

这家食品厂有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

每个员工都要穿工厂发放的塑胶工作服,手套和皮靴。全副武装,每个人只能看到眼睛。加工车间外面有个小房间,房间里是深度二十公分左右的水,中间有个浸泡手套的水池子。墙壁两侧挂着钟表。这是让我们看时间的,按照规定,在进入加工厂之间,工作服需要用水池的水全部打湿,手套浸泡至少一分钟以上。在工作期间,要求每一小时消毒一次~这个环节我很喜欢,不是我热爱消毒,而是一来二去,走走逛逛比站在岗位上轻松,它是每个人心照不宣的摸鱼时间。

有趣的来了。

有一天车间接到了国内的订单。同样的产品,按照常规操作,我所在的流水线至少需要一天(8小时以上),然而,那天我们只用三小时搞定了。

这是客户是中国人,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吗?

才不是!

车间领导省略了很多必须的步骤,很多消毒程序能省则省。

我现在还记得,领导用教育我们的口吻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中国人是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你去上完厕所不洗手,即便有大肠杆菌,依旧不会拉肚子,而日本人吃了会拉肚子的。

呵呵,这又是中国人体质百毒不侵的证明?!

这是2014年的事情了,它也只是一家中等规模食品加工厂会做的事(加工厂员工规模2000+)。

我以为时间变了,工厂不同,饮食的安全问题也会越来越少。

然而,2022年315晚会,我们知道老坛酸菜这种大企业也会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土坑腌制酸菜。采访中有个细节,我现在还记得。“国内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有点树叶,纤维,顶多罚个一两千块。”

中国是个安全的国家,但我觉得这里的安全,食品安全的表现并不亮眼。

《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考核指标主要有食品价格承受力、供应充足程度、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国排名是38位[1]。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我们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年被曝光的淀粉肠,梅菜扣肉为代表的预制菜,都是食品不安全的证明之一。

精加工肉肠,本就有不光辉的历史。《餐桌上的危机》提到国外鸡肉肠的发明,就说用的是营养价值低的鸡肉边角料,这个和梅菜扣肉的操作逻辑是一样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你会惊叹没有肉的淀粉肠,简直就是肉肠本土化的又一巅峰之作了。

有位同学曾向我爆料,路边摊的淀粉肠为了压低成本,会用有安全隐患的棉籽油。棉花不是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会用大量农药。

因为价格低廉,棉籽油也因此成为很多如面包、奶油等精加工食品的的常用油之一。

至于棉籽油的安全性如何,分享一下维基百科的内容[2]。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品不安全,从来不是个案。

在我看来,只要有记者敢于调查国内的食品加工厂,大概率还能找到很多猛料(可是,调查记者目前依旧是频危物种了)。

很多人似乎还不明白,在食品监管失灵的情况下,食品行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是有冲突的。

怎么理解呢?

食品行业用料越少,成本越低,它的利润点就越高。既然监管系统失灵,食品加工行业的试错成本低,侵犯消费者的利益能为自己增加利润点,不整点科技和狠活儿,说不过去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嘛。

我特别喜欢举一反三。

比如说,今年的梅菜扣肉出事了,我会想,其他肉肉是不是也有问题?

2024年的315,我们看到淀粉肠塌房,梅菜扣肉塌房,听花酒塌房(保健酒本就自相矛盾)。只是315对食品行业乱象的曝光,能敲山震虎,食品行业就能细心革命,变得更安全了吗?

从这些年的报道来看,恐怕真相是这样的,被曝光的自认倒霉,没被曝光的暗自窃喜。

我不是食品行业的调查记者,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我是个注重食品安全的饮食者,就我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来看,精加工食品可以用来偶尔应个急,让它成为自己饮食的主要来源,容易有很大的健康隐患,比如说营养不良,比如肥胖(而肥胖会提高患慢性病概率)。

尽管预制菜现在是风口,但我对肉类预制菜缺少热情(只代表个人观点)。

因为我研究过预制菜的配料表,通常会利用高油高盐高糖来提升口味。

在人类演化史上,高油高盐高糖意味着热量丰富,吃这些食物有助于人类活下去。

然而,人类99.9%的时间都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人类第一次进入吃饱喝足的时代,我们的身体扛不住实在这种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轰炸”。

精加工食品行业利用人类对糖油盐的嗜好,做成自己财源滚滚的财富密码。

于是,美味和健康在当下变得水火不容。美味成为很多人饮食的最高追求,对身体有益的清淡口味,反而被漠视。

现代营养学认为,精加工食品还有个更大的隐患,即便是符合安全标准的精加工食品,它依旧值得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糖油的摄入量,营养学有个可以参考的量化标准,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超过5克,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3]。

然而,高油高盐的食物吃多了,就提升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是概率,不是绝对事实)。你用来省时吃到的预制菜,和你去菜市场自己加工的食材,营养成分不是一个量级的。

连杰克马都忍不住要吃预制菜的红利了,可见预制菜的利润有多大。

你购买的食材,如何加工,你能一清二楚,然而,在预制菜这一块,你根本不知道它用的是什么原料,是如何加工的?

吃饭,是人类存活的保证 ,然而,在工业时代,我们却将烹饪权交给素不相识的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本来就有隐约的零和博弈关系。毕竟,生产者消耗的成本越低,从产品中的获益就越大。

于是,以次充好的无良产品总是屡禁不绝。

我们当下的食品行业,其实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

最好笑的是,明明知道糖的危害 ,肥胖是万病之源,却依旧戒不掉快乐肥宅水。明明大家都知道酒是一级致癌物,依旧有人会相信营销宣传它有保健价值,而对现代医学的发现嗤之以鼻。

它们能做大做强,还真是资本家和大量消费者们的双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梅菜扣肉还是奶茶淀粉肠,即便它们达到安全标准,它们依旧不值得被信赖。

美国有个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多次拿到詹姆斯·比尔德奖。他和书斋型美食作家不一样,非常注重田野调查[4]。他在《吃的法则》中就提到,营养价值高的食品是生鲜食品(自己种的最好),这些生鲜食品因为利润点远远低于精加工食品,因此被资本忽视。

它提到不要吃食品柜中见不到成分的食物 ,不要吃电视广告中看到的食品,不要吃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物,不要吃花大力气营销的食物等等。

这些规则看似不近情理,然而,迈克尔·波伦给了足以比较让人信服的解释,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

参考

  1. ^https://www.baike.com/wikiid/7843016941909613649?from=wiki_content&prd=innerlink&anchor=1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3%89%E7%B1%BD%E6%B2%B9#cite_ref-Weil_47-0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michaelpollan官方网站https://michaelpol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