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究“多子多福”的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妥妥地是人生赢家,他膝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及十六个女儿。若是要在其二十六个儿子中挑选一个最不受关注的,估计很多人会选敬陪末座的朱楠,毕竟大哥受封皇太子,其余兄长皆封亲王,唯独他什么也没捞到。然而能让人们记住,也是一种关注度,真不受关注,往往会默默无名。综合而言,老朱的子嗣中最不受关注的当为老九赵王朱杞,不仅后世少有人知晓,连明朝官方也自始至终在刻意忽视他。

赵王其人

朱杞,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生母和具体生辰不详。

《明太祖实录》对幼子朱楠的生辰有详细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癸酉,皇第二十六子楠生。”而老九朱杞呢,只以“是月”二字进行描述

明太祖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认为朱杞生于洪武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某百科也这么记载,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出生信息被记载在“戊午(二十七日)”条之下。

戊午,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

是月,皇第九子杞生。”(《明太祖实录》)

殊不知,洪武二年十月初一为壬戌日。戊午日与壬戌日之间,还隔着己未、庚申、辛酉三个甲子日。只是这三日估计没发生什么大事,故实录没记载相关内容,于是综述当月其他事件的“是月”便落了在戊午日之后,此条的内容并非发生于前一个甲子日。是故,朱杞是唯一一个具体生辰不详的明太祖之子。这种情况放眼整个明朝都极其罕见,对于一个皇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悲哀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老朱第一次大封诸王,刚满半岁的朱杞受封赵王,却不是本次所封诸王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上有比他大不了几天的老八朱梓,下有刚满月的老十朱檀。因朱杞三兄弟尚在襁褓之中,无法独自完成典礼,老朱为此特设“保抱”一职,负责抱着年幼亲王走相关流程。

年幼亲王内宫受册宝仪:受册之日,内使监官陈设香案于内殿正中,设保抱抱王受册位于香案之南,设授册宝内使监官位于香案之东,捧受册内使位于保抱抱王受册位之西,捧受宝内使位于捧受册内使之南,司赞二人位于保抱抱王受册位之东西。”(《明太祖实录》)

关于朱杞的记载,这是唯一一条有明确时间的内容,却是拜老朱大封宗室这一大事件所赐,非特地为他量身打造。

下一条关于朱杞的记载,属于他的死讯。明前期不管如何,宗王的地位还算可以,故而明宪宗之前的实录但凡提及宗王薨逝,往往会有一段生平简介,记述其生母、生卒年、受封时间等重要信息。但到了朱杞这里却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具体的去世时间都没记载。

(洪武三年十二月)甲申,享太庙,行家人礼,百官免陪。享毕,上谕礼部尚书陶凯曰……凯顿首曰:‘陛下此言,乃圣贤治心之道也。心既治,天下无难治矣。’

是岁,赵王杞薨。

户部奏:‘今岁,山东、河南、江西府州县垦田二千一百三十五顷二十亩。’”(《明太祖实录》)

婴儿皇子剧照

由此可知朱杞在受封赵王当年便夭亡,至于具体时间,不好意思实录连“是月”懒得用,直接以“是岁”,也即本年应付了事,自然不会提及。然而有人基于推算他生辰的方式,推定其薨逝于洪武三年十二月二十九,也即除夕当天。这一结果殊为可笑。

连记载赵王朱杞生卒时间的欲望都欠奉,生母之类的信息自然更不屑于记载。以至于朱杞成了老朱二十六子中唯二两个生母不详的皇子(另一个为安王朱楹)。

不仅如此,朱杞在绝大多数时候被剔除出太祖诸子的排行,比如第十一子朱椿的生平简介称“王……高皇帝第十子,母惠妃郭氏”;肃王朱楧明明是第十四子,生平简介却称“王,太祖高皇帝第十三子,母妃郜氏”;唯独鲁王朱檀的生平简介将朱杞这位九哥计算在内,称其为太祖第十子。

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记载,连未受封为王的朱楠都被记入排行,且明成祖称其为二十五弟,期间依然将朱杞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在大明皇家眼中,受封赵王的朱杞,连未封王的朱楠都不如。

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被冷落的根源

之所以会如此,古人对人生的认知观,也即灵魂观息息相关。

古人将人体分成既独立存在相互依存的灵魂与身体两部分。阴阳结合形成合子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为受精卵),灵魂还没有形成,称之为混沌期。当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开始形成时,灵魂诞生,自我意识也开始成长。出生时,灵魂与身体得以交融。但此时人的灵魂还不稳定,这也是小孩子容易走神,容易生病、夭折的根源。直到七岁以后,灵魂才得以稳固。从此,灵与肉完全融合,成为真正的人。

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八岁以下的小孩子是没有“人”权的。

现在好多家长因民间“八岁八糊涂”的传言,极其忌讳孩子8岁入学。可在古代,基于“人”权理论,八岁入学才是主流,从先秦到明清皆尽如此。《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出就外舍”指离开家门外出赴私塾等乡学就学,也称出阁。明朝明确规定皇子八岁出阁就学。明代学者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开设的“乡村小学”,利用农闲时间对8至15岁的农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

冠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二十而冠,举行冠礼后才被认定为成人,二十以下者皆被认为是未成年,大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八岁以下属于婴幼儿,称之为孩提。八至十五岁,称之为幼童,分为两个时期:八岁开始换牙、扎发髻,称之为总角、或始龀、龆年;十三岁可以学习文舞——《勺》舞,称之为舞勺之年。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十二岁。十五岁以后是为成童,需要拿起干戈,学习武舞——《象》舞,故被称为舞象之年。

受教育权如此,治丧礼仪同样如此。未成年而死称之为殇,谥法对“殇”的释意为“未家短折曰殇”。古人依据对未成年人各阶段的认定,将“殇”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上殇、中殇、下殇和无服之殇

《传》曰:何以大功也?未成人也。何以无受也?丧成人者,其文缛。丧未成人者,其文不缛。故殇之绖不樛垂,盖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殇,殇而无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未名则不哭也。”(《仪礼·丧服》)

《通典·礼五一》曰:“长殇中殇俱在大功;下殇小功;无服之殇,无容有在緦麻,以其幼稚,不在服章。”《礼记·檀弓上》云:“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留美幼童

上殇、中殇和下殇,皆有丧礼,只是礼仪视正常丧礼降杀,且依次递减。而无服之殇则无需为其服丧,丧期以日易月,因没有完整的“人”权,死后不能葬入家族墓地,另觅他处薄葬即可。

八岁以下的幼儿因没有完整的“人”权,在兄弟伦序排行时,往往会将他剔除,是以《明实录》对宗王排行的记载出现前后矛盾,实录与出土的宗王圹志排行错位等,实属正常,就看期间有没有将早夭的兄弟记入排行。

阿越说

赵王朱杞贵为皇子,大明第一位去世的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却如此草率,是因老朱宠子狂魔出于公论,遵循了古礼,没有动用自己的特权刻意给早夭的儿子谋取身后哀荣。也因此朱杞成了明太祖二十六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小透明。至于朱楠,他会被人们记起,一方面是有资料显示他活到了幼童期,更重要的是尾端效应在作怪。

针对无服之殇这一问题,明英宗曾在天顺四年(1460年)四月特地颁布过诏令,要求宗室子弟年及八岁,方可请名。

己巳,命诸宗室王府:‘凡无子者,方许请继室。生子至八岁者,方许请名。女至十五岁者方,许请封。著为例。’”(《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虽然为政不咋滴,甚至被戏称为“堡宗”、“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但在这点上还是遵循了古礼,复辟后没有对早夭的庶三子朱见湜进行追封。奈何后世皇帝没有延续这一惯例,追封夭折的幼子有之,给生下来就是死胎的皇子封王有之,徒留笑柄。

广平府衙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乙亥”条记载:“诏中书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由此可知封王之时诸王的藩地已经定下,朱杞的藩地自然也不会落下。以“赵”这个封号计,他的藩地当在当时河南、北平交界处一带,最大的可能为其侄子、大明第二任赵王的藩地——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或左近的北平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广平府(今河北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

相关文章

鲁王朱以海:转战东南抗清17载,究竟是被郑成功暗杀,还是病逝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钦赐恶谥,令皇室丢脸、子孙蒙羞的荒唐王爷

潭王朱梓:明太祖在藩诸子中唯一被老爹削去护卫,不给谥号的亲王

齐王朱榑:两度被废为庶人,自古至今罕有如此作死者

周定王朱橚:被帝后宠坏的嫡幼子,云南旅游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