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菊花原产我国,由于其能耐秋寒,端庄美丽,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菊花纹饰是古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从五代到明清,每个时代瓷器上的菊花纹饰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反映着器物当时的社会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金时期瓷器上的菊花纹饰

宋金时期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数量众多,瓷器无论是造型、釉色,还是刻花、印花装饰,都含蓄古拙,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耀州窑发展到北宋,创造出刻花、篦划花、印花等丰富的装饰技法,尤以刻花装饰见长。而菊花也成了刻花、印花装饰中的重要题材。宋金时期耀州窑瓷器上的菊花纹饰,可以分为两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类:菊花呈近似三角形状,左右对称,花瓣有下垂感。花心由一大二小三个半圆组成,中间的半圆之上还有一半圆,体现出花蕊的高耸状。如耀州窑瓷器上的近似三角形的菊花。

第二类:菊花呈扁圆形,圆形花心,周围一圈均匀的小花瓣。如甘肃华池县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折枝菊纹盖盒盒盖上雕刻的极具立体感的菊花。在两种类型中,第一类数量较多,它广泛存在于耀州窑北宋早期的刻花瓷器中,如青釉刻花菊纹瓶、青釉刻花菊纹唾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耀州窑窑址出土的缠枝菊纹印花模和各地出土的类似纹样的印花碗表明,这种近似三角形的菊花纹饰也是北宋中后期印花装饰的重要题材。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碗心模印花瓣是朝一个方向旋转的菊花,周围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其纹饰与窑址出土的缠枝菊纹印花模完全吻合。

这一时期,很多地区受耀州窑影响,使用类似的菊花纹饰。河南郑州出土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碗,其纹饰与耀州窑印花碗几乎一样,也是周围分布三朵近似三角形的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只是釉色与耀州窑印花碗略有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容县窑址出土的碗型瓷质印花模,其上面的菊花样式和布局,与耀州窑的菊花纹饰十分接近。印模上有“元佑”纪年铭刻,元佑为北宋哲宗年号(1088-1094)。可见在北宋后期,这一形式的菊花纹饰已经影响到了广西地区。

定窑为我国北方继邢窑之后最重要的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窑场,其在北宋中后期,发明了覆烧法,大大提高了烧造效率。其印花装饰中的菊花纹饰与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多出现于一类印花碗上,这类碗在北宋后期开始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碗心为一团花,周围均匀分布三朵或四朵略呈三角形的菊花。与耀州窑的菊花纹饰略有区别的是,定窑的菊花纹饰的三角形菊花花心为以三个扇形花蕊组成的三叉形,花的顶端正中有三个小叶,且画面中两朵正面菊花之间没有侧面菊花。

越窑是我国重要的青瓷产地,宋代越窑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北宋越窑的菊花纹饰和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分粗细两类。细者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越窑青釉划花缠枝菊纹花口盘,其盘心划出均匀分布的三朵菊花,花形也是略呈三角形,花心处连花蕊都刻画得很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者同样略呈三角形,花心小而简单,多为交叉的长条。如越窑划花瓷片的线描图。景德镇窑在北宋时烧制出精美的青白瓷,温润如玉,人称“饶玉”。其菊花纹饰也多见两类。

第一类同样是近似三角形的菊花,见于江西省金溪县北宋大观三年墓出土的两件青白釉刻划折枝菊纹花口碗,其碗心刻划菊花三朵,两朵为正面三角形菊花,花心较为简单,形似蜡烛火焰,另一朵为侧面菊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类见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青白釉印花折枝菊花纹碟,其内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菊花五朵,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龙泉窑在南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功烧出了粉青和梅子青,达到了我国青瓷烧造史上的又一巅峰。四川遂宁窖藏曾出土一件青釉菊纹奁式炉,外壁贴塑缠枝菊纹,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民间窑场,其白地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等工艺影响了我国北方诸多地区,形成了磁州窑系。在磁州窑系诸多纹饰中,也常常见到菊花纹饰。

首都博物馆藏磁州窑珍珠地划花枕,三门峡宋墓出土的鲁山窑珍珠地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白地剔花花卉纹罐,这些器物上都有大朵的菊花纹饰,其菊花样式与定窑的三角形菊花类似,花心为三个花蕊组成的三叉戟状,但是花卉顶端没有定窑的三片小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瓷器上的菊花纹饰

元朝从1271年建国到1368年灭亡,历经98年。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的瓷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窑更是创烧了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开启了釉下彩瓷的序章。

不过,在元朝统治期间,汉族人地位较低,汉族文人的避世情节凸显,这也可能是这一时期拥有“花之隐逸者”含义的菊花更加普遍出现在瓷器上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泉窑发展到元代,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其产品一改南宋时期只重釉色的局面,纹饰开始增多起来。从目前馆藏和出土的龙泉窑青瓷情况看,元代龙泉窑的高足碗、折沿盘的碗心、盘心多有模印菊花的现象。

其菊花纹饰多为折枝菊花,菊花为扁圆形,扁圆形花心,周围一圈菊瓣,每个花瓣中间有一中分线,花周围环绕花叶。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龙泉窑青釉印花菊纹浅腹碟,内蒙古土城子古城元代窖藏出土的两件龙泉窑青釉印菊花纹盘,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龙泉窑的印花碗、盘、高足杯,都有这种折枝菊花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义乌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釉刻花缠枝菊纹菊瓣式盘,不仅盘沿刻划出了菊瓣的形状,其盘心还刻出两朵菊花,圆形花心,花心一大一小,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磁州窑在元代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白地黑花瓷器成为主流,其纹饰虽然看似潦草,但其绘画简练纯熟,画面写意,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元代磁州窑的大罐肩部常出现菊花纹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菊花为扁圆形,花心内绘十字网格,花心外围用重笔墨彩描绘一周,菊瓣绘画笔法简练,花瓣朝一个方向旋转,不甚均匀。磁县出土的白地黑花故事纹枕侧面描绘的菊花与元代龙泉窑碗心、盘心模印的菊花纹饰大致相同。

景德镇窑发展到元代,在烧造青白瓷的基础上,开始烧造卵白釉瓷器、红绿彩瓷器、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等品种。元代景德镇开始出现成熟的青花瓷器,这一瓷器品种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青花上的菊花纹饰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多层花瓣,第二类为单层花瓣网格状花心,第三类为单层花瓣漩涡状花心。第一类菊花纹饰见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口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院藏青花西厢故事图梅瓶肩部和青花花卉纹大盘。

其中前两件器物上的菊花纹饰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周围两圈菊瓣。而青花花卉纹大盘上的菊花纹饰有两种,两种略有不同:第一种与云龙纹象耳瓶一致;第二种为三层花瓣,没有花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类的菊花纹饰为圆形花心,花心中间有网格纹,周围的菊瓣一半青花渲染,一半留白。北京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菊花牡丹纹托盏、江苏金坛县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罐、内蒙古林西元墓出土的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盘等器物上的菊花纹饰都属这一类型。

第三类菊花纹饰花心为旋涡型,花瓣仅用青花描绘轮廓。内蒙古土城子古城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缠枝菊纹高足杯、江西萍乡市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折枝菊纹带座鼎式炉、内蒙古多伦县出土的两件元青花折枝菊纹碗等器物上的菊花纹饰都属此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初期瓷器上的菊花纹饰

从元青花上的菊花纹饰来看,菊花形状复杂的器物,其制作也相对规整,绘画工整繁复;而绘有旋涡状花心的菊花瓷器,其制作相对粗糙,画面较简单。

明初洪武时期瓷器上的菊花纹饰基本为扁菊花纹,一般将菊花的花心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其外圈为两层菊瓣,内层菊瓣不填色,菊瓣较短。外圈菊瓣较长,并填色渲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的洪武时期的执壶、大盘、大碗上,均有这种洪武时期典型的扁菊纹装饰。山东博物馆藏的一件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尺寸与景德镇出土的洪武时期的大碗相当,碗心绘制的六朵菊花为典型的洪武时期的扁菊花。

青岛市博物馆藏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为八瓣菱花口,器内绘制多层纹饰。最中心为折枝花卉,其次为缠枝菊纹,外侧为折枝花卉纹和卷草纹,盏托外壁为莲瓣纹。根据其菊明代中后期及清代的青花瓷器和釉上彩瓷上的菊花纹饰更是多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瓷器上的菊花纹饰大约出现于唐、五代时期,此时的菊花纹饰比较简单。宋、辽、金时期,瓷器上的菊花纹饰古朴端庄,可分为近似三角形、扁圆形两种。

元代瓷器上的菊花纹饰简练洒脱,大致分为多层花瓣、单层花瓣网格状花心、单层花瓣漩涡状花心三种,前两种制作相对规整,而绘有漩涡状花心菊花的瓷器制作相对粗糙。

明代洪武时期瓷器上所见的菊花纹饰基本为典型的网状花心和两层菊瓣的扁菊花。通过研究各个时期瓷器上的菊花纹饰,感知瓷器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对于瓷器研究、断代、辨伪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