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领导说你的材料写得太虚,怎么办?

碧翰烽/文

一般材料写得太虚,主要体现为大话套话空话太多,没有具体实际的干货,没有体现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没有体现出工作成效的数据和案例,翻来覆去都是几句大家都说烂了的话,而且套用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单位或任何一个工作领域,都可能是万能的模板,谁都可以去讲。

类似这样的“虚”,其实在不少地方单位的会场,恐怕并不少见,由于都是一本正经的念稿,也没有谁去考量其中究竟有多“虚”,反正念过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布置了工作,只是听者云里雾里,会后大家相互对视,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

当然这样的“虚”,还会在一些迎接督导检查考核当中的材料资料中,有的可能就是改了个年月日,有的可能就是改了个地方单位的名称,有的可能就是改了几个数据,反正只要有了这个材料,装订也好,归档也罢,似乎就可以过关了。

还有一些“虚”,也体现在一些宣传当中,有价值的内容太少,一些空话套话泛泛而谈,渐成通用模板。

这样一些“虚”的材料,有的是材料水平不够,有的就是陷入了材料形式主义。

如果领导说你的材料写得太虚了,说明还是认真看了这个材料,说明还是重视这个材料,说明还是重视这项工作,无论是开会布置任务,还是向上汇报工作,以及对外宣传推介,都希望能够通过好的材料表现出来,不能马虎从事。

怎么办?可以从三个字来解决,来修改:第一个字,“实”。既然是“虚”的,那就来点实际的。比如实实在在的工作部署、行动、举措、成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需要用太多花里胡哨的词语来包装,最为重要的是有关键、客观、准确、真实的数据和案例来体现,应是社会、群众比较关注的内容。

我们现在有的文章,看起来比较周周正正,观点也似乎比较新颖,但就是在实在的内容方面缺乏笔墨,缺乏力度。

第二个字,“收”。就是要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一份好的材料当然需要很多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上面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纵向或横向单位的工作情况、经验做法、成绩效果,还有外地的经验做法与效果,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等等,都是需要认真收集汇总的,这个工作需要形成日常习惯。

第三个字,“调”。也就是要让调查研究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不是唯调研而调研,不是唯任务而调研。而是要让调研成为开展工作或收集信息的重要路径。对于真正写材料的人来说,调研就要真调研,就是真深入、真访谈,而不是简单要人家报材料、写报告。如此是调研不到真情况,从而使得自己的思考、内容缺乏深度,还可能陷入信息茧房。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技巧而已,一个真正务实的材料,终究要靠扎实有效的工作来支撑,如果工作没有做,没有认真去做,也没有取得什么实效,即使是写得天花乱坠,细究起来,也是一个比较“虚”的材料。比如有的材料一看,就能看出真正做了事,做出了效果的,有的可能就是包装出来的,经不起真正的推敲。

所以,材料只是表面,关键还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