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女神的虚幻王冠,只要妇女的真实权益。“妇女”包含的政治性和公共色彩是“女生”、“女神”、“女王”这些词所不具备的。妇女节讨论的核心应该是政治权、劳动权、教育权等,而不是被消费主义用来洗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的3月8日,是世界各地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简称IWD)的日子。这个特殊的节日旨在表彰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重要贡献,以及她们为实现性别平等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迁,"三八妇女节"这一传统称谓也受到了一定质疑和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三八"在某些地区语境下被赋予了贬低、污秽的负面含义,与妇女节庄严的节日氛围不太相符。另一方面,"妇女"一词也被视为具有陈旧观念,似乎仅指已婚女性,而忽视了单身女性的身份地位。因此,一些人更倾向于使用"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等新颖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奕斐教授指出,在性别平等里,“女神”一词算是反向歧视。“长得美、有知识、要优雅、有品位”,“工作上是个成功女性,家庭中又是个贤妻良母”。“女神”看似是对女性的美好期许,但实际上是构筑了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女性形象,成为了对普通女性的另一种约束和歧视。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每个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清明节怀念先人,中秋节和春节团聚家人。而三八妇女节则是为了表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贡献,肯定她们在追求平等权利的道路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女生、女神、女王这些词或多或少的和两性和求偶相关,但跟妇女节风马牛不相及。

纵观历史,妇女节的确始于工人运动时期,当时参加劳动的多为已婚妇女。因此,"妇女"一词最初是为了强调女性独立的劳动能力和应得的权益,是一种解放和平权的诉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概念也逐渐扩大至包括所有成年女性,不分婚姻状况。我们理应摒弃对"妇女"等词语的狭隘解读,真正肯定女性独立自主的地位和多元化的价值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的身份和尊严不应仅被年龄、外表甚至生育状况等单一标准所评判。无论是事业女强人,还是在家庭操持的主妇,抑或是热爱生活的单身女性,她们都应当被公正对待和珍视。我们应该超越性别刻板印象,真正体现对女性独特个性和平等权利的尊重与包容。妇女节的内涵正是鼓励人们打破框框,用更开放、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的多元形态。

正如联合国所言,妇女节不仅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更是全年候持之以恒地为促进性别平等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我们期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意识提升,让性别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营造一个男女和谐、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在这里,我们由衷地向所有女性致敬,感谢她们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期待她们的力量和独立精神能够在各个领域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