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 / 顾 筝

能够把妇女用品商店和古今内衣店自然地联系到一起的男士,专栏作家马尚龙算一个,他说:“这么多年来,提到淮海路,就要提它的情调,细细想来,淮海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情调,都和女性有关,古今是一家,还有一家当然是妇女用品商店了,淮海路的情,就是被她们调出来的。” 他在自己的上海题材散文集《上海制造》一书中,分别写过这两家店。 文中,他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小男孩被她的妈妈牵了手,从妇女用品商店出来,恰被一个同学看见,于是第二天在班级里小男孩就成为了笑柄:怪吧?他昨天在妇女商店!好像妇女商店就是女子浴室一样。” “这个小男孩是你本人吧?”我问。 坐在对面,近60岁的马尚龙哈哈大笑:“就是我呀,掰侬看出来啦?” 以下为马尚龙自述:

01

这就是马尚龙不能忘记的“王丹凤走过妇女商店”的那一幕

我印象当中,最早跟着姆妈去妇女用品商店是6、7岁的时候。

我家就住在光明邨附近,走过去老近的,只要5、6分钟。那个时候分地段就近入学,班级里的同学都住在附近,被小朋友看到,以及看到别人进妇女用品商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妇女用品商店,卖的是女人要用,要穿的东西,还包括儿童用品。以前店里卖布匹、绒线、套鞋、袜子,也卖成衣和羊毛衫。

有段时间,那里卖羊毛衫老出名的。姆妈进去,会淘淘布头,会买绒线,阿拉这个年纪,谁没有帮妈妈绷过绒线啊,开司米、细绒线、棒针绒线,绷得手酸来。如果我印象没错,妇女用品商店雁荡路那一边的门面有卖小孩鞋子袜子的,我记得,第一双尼龙袜就是在那里买的,好像2块钱一双。

小时候,妇女用品商店还和一次“热闹狂欢”事件有关。1960年代,电影《女理发师》开拍,大概是为了要突出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导演特地在妇女用品商店门口取了一个景。

妇女用品商店的橱窗很有名,它是落地橱窗,从外面可以直接看到里面,窗边又有台阶,可以坐着休息。那天要拍的镜头是电影明星王丹凤从妇女用品商店一排橱窗前走过,为此还特地进行交通管制。看热闹的人围了里三圈,外三圈,人山人海,我个子小,拼命从下面挤进去看。王丹凤很有名,大家都想看看她的样子。这几年,有时电影频道放老片子,放到《女理发师》的时候,我一看到那个镜头,就感到很亲切。

淮海路上的店几经变动,但妇女用品商店一直在那里,除了在某个特殊时期,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它的店名加了两个字:劳动妇女用品商店。从1956年开始,它就是淮海路的标识,叫一部三轮车到妇女商店,那三轮车夫是绝不会踏到大马路(南京路)去的。

我后来翻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妇女用品商店其实全国共开过三家,1950年代,邓颖超提出,妇女同志要有自己的店,所以选了三个地方——北京、西安和上海各开了一家妇女用品商店。其他两家没开长久都关掉了,唯独上海的一直开下去,为啥?我还蛮好奇这其中的原因的,后来被我想到了一点,这正说明了上海女人的社会、文化、经济地位。专卖女人用品的店生意要好,先决条件就是女人自己要有钱。

1950年代起,并不是所有上海女性都工作,可即使她们不工作,也是有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在家里她们是当家人。

男人把工资拿回来交给老婆,女人就拿着这些钱安排家里的生活,去买绒线、衣裳,打理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不是说上海男人要藏私房钱嘛,因为“公房钱”掌握在女人手里啊。女人手上有钱,才会跑到妇女用品商店买东西。

不知道住在妇女用品商店楼上的人有什么感受,倒是住在附近的人被问起过。应该是1990年代初吧,作家陆星儿问陈村:听说你住在妇女用品商店附近?陈村住在雁荡路,他说:是啊,我就是妇女用品啊。陆星儿后来把这故事讲给我听,我们大笑起来,觉得陈村说话真幽默。

马上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不知道现在的妇女用品商店会怎么样?三年之前(指2012年)都还是这样的,每当3月8日下午,妇女用品商店内挤满了人。去的大多是一些50、60岁的阿姨,她们对这家店有很强烈的感情,大多是去买羊毛衫的,里厢牌子多,三八节这一天折头打得结棍。

你说我怎么会知道这个?我单位就在淮海路嵩山路,那天走在路上,就会听到结伴的妇女同志在说:阿拉到妇女用品商店去看看。她们是有这个情结的,也知道里面什么东西合算什么东西不合算。这些妇女同志大多是现在在跳广场舞的阿姨,年轻人就没这个原动力去那里了,你们现在可能会去的地方是K11,或iapm这样的商场。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古今的招牌是很直白的

虽然小时候进妇女用品商店要被同学嘲的,但它性别意识终究没有那么明显。

淮海路上另外一家店,就不是这样了。有一段时间,男人也知道陪着女人兜马路了,甚至也知道陪着女人买内衣了,但是男人们都止步在古今内衣店门口,而且还齐刷刷地背朝里、脸朝外,抽烟的便作抽烟状,不抽烟的看报纸。

说起来,其实也挺奇怪的,试胸罩是到更衣室去换的,但男人们这种架势,总让人感觉女人好像直接会在柜台前换胸罩一样。古今并没有“男宾止步”的告示,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习俗。

越是不能进去,其实每个男的就越是有臆想。特别是我们这批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如果在马路对面走,一定会朝那边看的,但如果从店门口经过,一定不敢斜视。

我们对胸罩,对胸罩店有憧憬,其实是在憧憬女性。我们这一代人,性意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就像不近女色一般。可越压制,越好奇。少年时期,看到女的夏天穿的衣服透,胸罩颜色露出来,我们都会浮想联翩呢。而性知识的获得又是那么局限,不像现在网络发达,上个网就可查到很多信息。

在乡下学农,过得很无聊,那时同学们都有性意识了,什么是乐趣呢?大家就要讨论女性了。我们还特地就古今胸罩店讨论过一次,问:谁进去过?很多人都说没进去过。也有人会说:自己进去过的。那就问了,你是怎么进去的,进去看到什么?我现在想想,肯定有人为了“掼浪头”而在说谎,但对这种店,我们确实充满了想像和憧憬。

不瞒你说,到现在,淮海路上的古今胸罩店,我都没有进去过。在大商场里面,从内衣专柜那里穿过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要进古今店里,好像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阻碍。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 筝/

编稿子:unFunny 小泥巴/

画图:顾汀汀/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