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些矛盾甚至会升级到非常恶劣的程度。

所以总会有很多家长尝试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每每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往往能看到的建议大都是围绕“接纳、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等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建议一定是正确的。

但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有较为普遍的可操作性。

事实上比起改变孩子的一般教育方式,家长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达到改变孩子目的的自我改变难度是非常大的。

这个自我改变的难度主要在于:

1、自我改变的客观难度。

自我改变的困难有客观阻力也有主观上的阻力。

一个正常人在通过几十年的教育、生活、工作之后必定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等。

这些东西都会贯穿于孩子从小到大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就是正是因为我们这些比较稳定的表现,把孩子塑造成了今天这个较为稳定的模样。

在没有较大的刺激下,一个正常的人是很难因为某个念头、想法就做出较大改变的。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真正能做到自律的人是非常少的,多数时候我们其实大都处于“他律”的环境下才产生了诸多变化。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太多家长明知道需要自我改变,甚至也会经常性提醒自己,可一旦真遇到事马上又回归本性,尽管事后会自责、后悔,可这个轮回总是很难跳出。

2、孩子未必一定会因为父母的改变而改变。

如上所说,孩子今天的诸多稳定表现都是多年以来慢慢形成的,所以家长不要被很多故事以及所谓的案例轻易感动,认为只要自己做了什么孩子那边必须、必定也能做出怎样的改变。

生活不是小说,“剧情”更多时候并不会按照设定进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抱着用改变自己以达成改变孩子为目的的自我改变,很容易导致家长的自我感动进而导致对孩子的“绑架”——例如我都为你做出这么多的牺牲,你为什么不懂得感恩?

事实上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些改变在孩子眼里看来不过就是另外一种试图改变他们的套路。

他们会很容易在我们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给我们的言行贴上了某些标签,而且是一如既往地稳定、牢固。

那是不是父母的自我改变就没价值了呢?

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呢?

不要丧失信心,更不必怀疑父母自我改变的正确性,它已经是最高效也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家庭)需要做的事情、需要做出的改变以及需要的时间是会有很大不同罢了。

如果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正确的事,有较大可能缩短这个时间。

例如:

(1)父母达成一致并积极配合。

很少有孩子会同时跟父母都有较大的矛盾冲突,如果有,那就需要父母一起改变,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往往对父母当中的某一方面意见更大。

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达成一致。

被嫌弃的那一个一定要积极作出更大的改变并且要积极配合另一半,而另一半的责任就更重大了——不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沟通、安抚好被嫌弃的那位。

只是一个人的改变,一个人的努力不一定不能成功,但不成功的风险是较大的。

如果不做好这些事情,很容易出现自己付出的100%努力,结果却被另一位一句话搞到前功尽弃。

(2)保持距离减少控制。

父母强迫自己降低自己的控制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很多亲子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恶化都跟父母有着较强控制欲有关。

尤其是在督促孩子学习这还能事情上,从赶紧写作业到学什么、怎么学等等有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想法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唠叨),往往很多矛盾就从这开始引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是学习,孩子大了之后诸如吃什么、穿什么等等依旧会有很多父母有着很强的控制欲。

对此我的建议就是父母要适当拉开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很多事其实就是“眼不见为净”,而且“不管不问”其实也不会引发多糟的后果,我们就可以从这类事情入手一步步锻炼自己降低自己的控制欲。

(3)诸事不要只想坏的可能。

很多时候父母管不住嘴的原因是因为父母自认为自己能做到“走一步看十步”,即孩子的今天某些表现在父母看来会在明天、后天、大后天甚至是未来多少年后导致怎样的问题出现。

思维决定行为。

我们可以尝试先从消极思维这个习惯往积极思维去改变,最简单的训练方式就是在遇到某一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只想那些糟糕的可能,更要分析这件事情同时也能带来哪些好的影响——逼着自己想,想不出来硬想!

(4)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不断学习、交流。

上面分析过,除非有较大的刺激,否则我们是很难主动做出极大的改变。

改变的困难往往是跟我们的认知有较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交流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对一些事情的认知水平,一旦认知改变了,我们很多的思维、习惯、言行也就会自然而然发生改变,且不会显得很刻意。

最好的方式肯定是通过读书、听课(讲座)等较为系统的方式。

除此之外多跟过来人、有经验的人、乐于分享的人交流也是很有帮助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总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只是去寻找解决方法,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分析方法、看问题的角度等。

这就跟孩子学习一样,背一道题的解答步骤是没意义的,只有充分理解分析的方法才能掌握解决一大类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利用好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就比如孩子的老师们。

孩子总不会讨厌所有的老师吧?

事实上任何老师对孩子的一些鼓励、建议比之父母说的往往是“一句顶十句”。

看老师毕竟没有和孩子全天生活过,所以他们更容易“对事不对人”,但如果我们能跟老师进行较为全面的交流,在双方的配合下,老师们就一定能给出更为精准的引导。

实际上即便是很多已经在家里叛逆到不能行的孩子,他们却很可能会喜欢去学校,喜欢跟老师、同学在一起。

事实上“接纳孩子”比改变孩子的难度只大不小,这并不是一剂看上去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的药到病除的良药,过程中要有极强的耐心,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还要不断地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