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作为一名父亲,既同情又反感学校施展“课间消失术”,但又无可奈何!

同情,是因为学校担心孩子课间打闹容易出事,一旦出事遇见通情达理的家长还好解决,如果遇见胡搅蛮缠的家长,学校势必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来解决。

反感,是因为作为一个“皮猴子”的亲daddy和心理学的虔诚信徒,我深知:课间消失的不仅是10分钟,孩子们失去的也不仅仅是社交。

一般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在30分钟左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总要有2-3次的走神现象出现。

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性,设置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孩子能缓解注意力高度集中使用后的疲劳,身心得到休息,以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新知识要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在大脑中留存更久。也就是父母经常问孩子的话题:“今天老师讲课,你学会了吗”?

但是,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一直没有得到解释。在2021年,里昂那多·科恩(LeonardoCohen) 在《 细胞》 上发表了了一 项脑科学研究的成果。

研究表明:大脑在休息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以惊人的速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神经回放,将学习材料传送到记忆中心。

也就是说,在学习新知识后,大脑仍然会努力工作,将获取的信息处理、整合,我们平时严重低估了休息时间,对于学习的作用。

即使大脑在休息时仍然会努力工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休息。应该在大脑疲劳,认知资源消耗殆尽之前,让大脑得到休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孩子出现课堂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

课间休息,除了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也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和社交技能发展,还可以整理学习用品,为下节课做准备。例如:适当活动缓解久坐带来的疲劳和不适感;和同学交流、分享生活趣事等。

回想自己的学校生活,课间踢毽子、弹玻璃球、跳皮筋……尤其是寒暑假归来,同学们聚在一起,假期的趣事能聊好几天。我也曾非常好奇儿子这一代人课间玩什么。当我询问儿子时,他说:“现在老师都不让我们出去,怕我们磕着、碰着。”

“那你们下课了不出教室吗?”我对这个答案感到震惊,又好奇地追问。

“大课间出去做操呀!还有拿牛奶、扔牛奶盒、上厕所时可以出去。”儿子很平淡地回答我,好像这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对学校施展的“课间消失术”既同情,反感,又感到无奈!

如果学校为了保障孩子安全对课间休息“一刀切”式的取消或是限制孩子只能在教室活动,无异于是将孩子“圈养”。李国华委员提及的“厕所社交”,是孩子们对自由活动的期盼和对消失课间的反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厕所通常是排挤行为和校园暴力的高发地,如果孩子们的社交不得不在厕所进行,真的会安全吗?

结语:我理解学校保障学生安全的态度,但作为一名父亲,我更希望孩子能获得安全保障的同时也能拥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感谢李国华委员深入的调研,提出了接地气的提案。

参考/引用:[1]刘妍.课间休息:“神经回放”巩固学习成果[J].上海教育,2022,(20):58-59.

你家孩子的学校,课间有休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