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大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是满清帝制落后于东瀛君主立宪制的最强悍证明!如果此战为孤例还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发生后的第10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就能彻底说明问题了!

20世纪初期的日俄战争其实发生在清朝的东北地区,实行君主立宪体制的日本无疑是小国,实行沙皇君主的沙俄当然是大国!但如同大国满清一样,大国沙俄同样败给了小国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场战争是贪婪的日本和凶恶的沙俄争夺在东亚特别是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而引起的, 在清朝的土地上进行,清朝竟然无耻的宣布中立!

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开始,打了1年零7个月, 一直到1905年9月5日才结束。

战争前,沙俄帝国希望扩大其在远东的影响力,特别是想要通过控制满洲和朝鲜来确保其太平洋舰队的出海口。同时,新兴的日本帝国也在寻求扩大日本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保护其经济和安全利益。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俄国控制的的旅顺口岸,重创驻扎在那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也有人说是旅顺舰队)。2月9日,俄罗斯对日本宣战。2月10日,日本对俄宣战。也有学者说,日本和俄国是在2月10日相互宣战。

日本在陆地和海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陆军在满洲地区对俄军发起了一系列攻势,最终在1905年的奉天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日本海军在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Tsushima Battle)中,几乎全部摧毁俄国派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英国和日本的同盟关系,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无法通过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不得不绕过非洲大陆前往亚洲,漫长的旅程消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也让船员们变得急躁不安,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在美国调停下,这场战争以1905年9月5日签署《朴次茅斯条约》而结束。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主导地位,并将旅顺口、大连湾、以及南满洲铁路的权益割让给了日本。然而俄国保留了在北满洲的影响力,尤其是保留了在中东铁路北段的权益。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在现代战争中战胜欧洲大国的国家,这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增强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俄国的失败加深了国内的政治危机,间接促进了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自1900年以来大举入侵东北地区,激起民愤,各地兴起“拒俄运动”。日俄开战,日军进攻俄军,虽然是狗咬狗,但有利于打破俄国对东北的垄断,因此当时的清朝舆论是倾向于日本的。

反感沙俄的团体“对俄同志会”,下辖的机关报《俄事警闻》在日俄开战前夕就发表了名为《拒俄的好机会》的评述文章。文章说:

“现在日本这样强,又这样恨俄国,我们不打俄国,他都要打的。难道我们打了俄国,他偏不来助我们吗?就是英国,他也很不喜欢俄国,英国又是与日本联盟,他也一定助着日本了。日本助我,英国助日本,这个仗打起来,妥当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主张宪政的《中外日报》发表了评述文章《论日俄之战之益》,文章认为,倘若日本战胜,就可打破黄种人不如白种人的谬见,使国人认识到“国家强弱之分,不由于种而由于制”,立宪还是专制,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中外日报》的另一篇评述文章还说: “盖专制、立宪,一大问题也。若俄胜日败,则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立,乃专制之未工。此意一决,则凡官与民交涉之事,无一不受其影响,而其累众矣”。

然而结果相反,日本出人意料的打赢了日俄战争,这向守旧的大清朝廷证明了立宪制在当时确有强国之用。

后来清朝虽然实行了君主立宪的体制改革,但是步子太小,而且为时已晚,在朝野之间的改革与革命的竞赛中,革命跑在了改革前面,战胜了改革。在野的革命党和在朝的军阀袁世凯等人殊途同归,一起结束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而在沙俄,也是“战争引起革命和改革”。维基百科是这样说的:

“1905年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败北是革命最直接的导火线,人民将战败归咎于罗曼诺夫王朝。直接影响就是沙俄杜马的设立,原本高高在上的沙皇被迫纳入了议会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之败是体制之败,沙俄之败也是体制之败,任何一场影响国运的大战,其本质都是体制优劣的较量!所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密钥,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