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代临清州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张万松,一个叫赵志远。二人虽没有功名在身,却也都读过书,而且当年是同窗。俩人兴趣相投,又都是当地的体面人家,早年间整日厮混在一处。可以说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张家是做绸缎生意的,在当地开了不少铺子。张万松的浑家名叫王桂花,是当地王屠户的独生闺女。王屠户杀猪的技巧是一绝,卖肉从不缺斤少两,生意相当不错。桂花嫁给张万松,可以说是强强联合。

桂花过门之后,不光孝顺公婆,肚子也很争气,十几年内,连续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眼看人丁兴旺,张万松做生意的劲头越发足了,家业比他爷爷和父亲掌舵时候还要红火。

赵家祖传做阿胶生意,往来的都是体面人家,传言京里大人物也有爱吃他家阿胶的。所以论财富,他还盖过张家一头。

可惜赵家香火不旺,从他太爷爷起,就是一脉单传。为了早点开枝散叶,十七岁的时候,志远就娶了州衙林书吏的女儿玉娘为妻。

众所周知,地方长吏都是流官,几年一换,对基层的情况并不很了解。他们日常行政,离不了当地出生的书吏和差役。能当书吏的,多少得是有点学问,家族在地方也比较有实力。林家就是这样的家庭。

林家爱赵家的钱,赵家敬林家的势,两家当然也是强强联合了。所以当年成亲的时候,场面一度很盛大。赵家请了戏班子,一连唱了半个月的戏;流水席也办了好几天,不管是否认识,也不管是否体面,坐下就能吃。

但天不遂人愿,志远和玉娘成亲了多年,也没能生育一儿半女。碍着林书吏的面子,赵家的父母也不好意思给儿子纳妾,就这样又熬了十几年。

赵志远三十七岁上,父母先后去世了。他夫妻两个眼看年届不惑,又无香火,日渐消沉,生意渐有衰败之色。

又过了一二年,林氏的父亲冬天出门喝酒,醉倒在路边冻死了。林氏向来体弱,大哭了一场,又好几天吃不下饭,也就随着去了。赵志远料理了岳父和浑家的后事,愈发憔悴了。

“这是要我断子绝孙,家破人亡吗,我们家到底造了什么孽啊?”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喃喃地说。

虽然两家的情形越来越反差,但张万松并没有看不起自己的这位老兄弟,时不时就带着酒肉来看他。赵志远觉得自己已经没了至亲之人,张万松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每次张一到来,他的心情就好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有人给张万松一只野山鸡,他就叫人处理了,拿到赵家一起吃。赵志远连忙叫苍头去打酒,再到一味鲜买几个菜,兄弟俩好吃酒。

彼时春暖花开,风物宜人,赵志远提议道:“兄弟,春光如此美好,你又带了美味,我高兴得很。不如到凉亭里吃吧,顺便赏赏春色。”看到兄弟如此有兴致,张万松很开心,对丫鬟说:“就听你们老爷的吧,我们到凉亭去吃。”

酒过三巡,突然有人禀报:“老爷,门外有个老奶奶找你,说有事相商。”

赵志远说并不晓得这样一个人,万松说何必纳闷,去见见就知道了,赵就起身出去。万松也不客气,自斟自饮起来,有时还和下人开开玩笑。

门外是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婆子,见了志远,连忙跪下道:“给赵老爷请安,你老一向好吧?”

志远一向为人宽厚,抓紧扶起,笑道:“托你老的福,一切都好。我看你老面孔生得很,找我有什么事吗?”

老人家有点难为情,犹豫了很久才说起事情的原委。

她一辈子没嫁人,靠给人缝补衣裳为生,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变故发生在十年前。

那年,她在码头遇到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女孩说自己是松江府人,和父母北上做生意,到临清的时候,因为贪玩就自己上岸了。等想回船上找家人的时候,却发现船已经开走了。

“我看这孩子可怜,就带回家了。”老婆子喘了口气,继续说道:“我想孩子丢了,他父母必然上岸来找。我就领着她满城里打听,但是杳无音讯。”

“后来我想,也许人家发现孩子不见的时候,船已经开了,那就只能等返程的时候再来找了。我天天带她在码头等,见有人下来就问是不是松江的,有没有听说谁丢了孩子。”老太太说着,眼睛有点湿润了。

赵志远听到这事,想起自己的凄凉光景,不觉有点感伤。他扶着老人坐到门房里,又叫倒茶。

老人看到赵员外这样平易近人,先前慌乱的神色下去不少,她继续说道:“十几年过去了,根本找不到她爹娘。她一天天大了,非和我一起给人家做活。可她是个未出阁的姑娘,如何能总是抛头露面?”

赵志远点点头,表示赞同,老人又说:“这姑娘懂事,她说奶奶你不用管,以后我给你养老。我爷娘估计找不到了,这辈子咱娘俩一起过吧。”说到这里,老人家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声音也哽咽了。

缓了缓,老婆子说明了来意。她估计没几年活头了,留下这孩子一个人在世上,实在放心不下。听说赵员外的夫人殁了,还没续弦,如果可能的话,让这孩子给员外做个填房吧。

“也不要什么名分,只求给她口饭吃就行。以后员外再续弦了,请不要把她赶出去。”老太太老泪纵横地说:“我老婆子倒不麻烦员外养老,你让那孩子进门后,我就远走他乡,省的她不忍心。”

赵志远听完有点懵,他没想到人家是来送媳妇的,还是个妙龄姑娘。他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老太央求的看着她,生怕他一口拒绝。

“哈哈哈,既能救人,又能找个美娇娘,这种两全其美的事,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原来,万松看赵员外迟迟不回,就来看看怎么回事。

志远心里也有点心动,毕竟自己才四十,又有这等家产,孤独终老实在可惜。不如就同意了此事,说不定还能生个一男半女,延续香火。

于是借坡下驴,说既然张老弟觉得可行,那就这么办吧。

他又嘱咐老太太:“只是我年纪这么大,委屈小姐了。你老既是她的奶奶,我断不能让你流落街头,到时一并来家住,我给你养老。”老太太听了这话,千恩万谢地去了。

志远吩咐家人抓紧置办一切,他要明媒正娶,让她做正室。万松作为死党,忙前忙后,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日后,四十岁的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城外,迎娶新媳妇。姑娘还未收拾停当,他就迫不及待地进来看看长什么样子,想着反正是老夫少妻,也不必拘礼了。

但见那姑娘肤如凝脂,面似桃花,秀发如云,漂亮极了。看见他进来,深深道个万福,脸上就绯红了。他心下大喜,想着这样的美人儿,真是极品,高低多生他几个孩子。

待到迎娶回家,张万松早已招呼宾客落座了。拜完堂之后,老夫少妻就出来给大家敬酒,大家都夸新娘子长得漂亮。张万松多喝了几杯,看那新娘子愈发迷人,心里竟然有点嫉妒自己的好兄弟,只是宾客众多,谁也没注意他对新娘子垂涎三尺的眼神。

娶了美娇娘,赵志远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做生意的劲头更大了,夜晚也不闲着。这位新夫人姓陈,单名一个芸字,自打嫁给员外之后,小心服侍,又勤于家务,各种事情都处理的妥帖,闺门内外无人不夸她。

更可喜的是,半年之后,陈氏频频呕吐,请了郎中把脉,果然有喜了。员外直言上天保佑,让自己老来得子,不管是男是女,总归是赵家血脉。再说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保不准以后弄个儿女双全。

这一日,吃过午饭,志远在偏厅陪芸娘说话,外面小丫头说张老爷来了。话音刚落,万松就阔步走进来了,一眼望见芸娘穿了件半新的桃色小衫,下面是杏黄色裙子,露出窄窄两只金莲,不觉看的呆了。

芸娘看到万松望着自己,而且眼神炽热,不觉红了脸。万松晓得自己失了体面,只好干笑两声,问了嫂夫人好。芸娘欠身还礼,趁机说你们爷们儿讲话,我到外面去看看,一溜烟跑了。

望着芸娘婀娜的身姿,闻着她从自己跟前经过时传来的幽香,万松又是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