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台湾媒体报道,台湾首艘自造潜艇“海鲲”号于27日在高雄港下水,这意味着台当局自造潜艇计划终于有了实质性成果。在“海鲲”号下水当天,大批军事爱好者来到了高雄港,拿起“炮筒”拍摄整个下水过程,而通过现场军迷发回的高清图片,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海鲲”号的真实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远处定眼一看,“海鲲”号潜艇与解放军现役的039B“元级”级常规潜艇有几分相似,不过从细节来看,“海鲲”号可谓是集成了多个国家的潜艇建造技术。从台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海鲲”号全长70米,艇宽8米,高18米,水下排水量2500吨,动力系统为柴油发动机,武器系统则为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兼容MK48重型鱼雷以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从上述数据来看,台湾自造潜艇的起点很高,台湾造船工业已经具备了建造先进潜艇的能力。

从细节上来看,“海鲲”号采用了“X”全动尾舵,该技术可能源自日本以及欧洲,这种舵面比传统的十字尾舵工作效率高20%~30%,使得潜艇在水下的操控性更好,机动性更强。不过“海鲲”号并没有采用泵推进技术,依然采用了需要机械传动的7叶螺旋桨,水下航行时动力系统噪声肯定不会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海鲲”号还配备有较为全面的声呐探测系统,包括舰艏的主被动声呐系统,侧面的被动测距声呐系统以及被动声呐探测系统,而这些探测系统的供货方大概率是美国,很明显“海鲲”号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不过由于体型限制,“海鲲”号并没有配备拖拽声呐系统,远距离探测能力较世界顶尖潜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结构上来看,“海鲲”号舯部有一个方形凹陷结构,这是采用单双壳体设计的典型特征,而台湾现役的“旗鱼”级潜艇也采用了这种混合壳体设计。从布局来看,“海鲲”号舰艏以及舰艉为双壳体结构,舯部则为单壳体结构,单壳体结构内部容积较大,可以为艇员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

不过“海鲲”号并没有配备先进潜艇标配的AIP系统,并且配备的电池并非锂电而是铅酸电,这就导致其水下自持能力非常有限,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上浮换气充电,隐蔽性受到很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从台湾网友发布的现场照片来看,“海鲲”号围壳表面出现了大面积褶皱现象,显得非常粗糙。有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橘皮现象”,是船体钢板在焊接和使用时受到各种复杂应力以后,形成的皱褶,也有一些人认为“海鲲”号围壳是安装消声瓦的缘故,因此才显得凹凸不平,然而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掩盖“海鲲”号装配工艺粗糙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局部放大来看,“海鲲”号围壳各钢板之间的缝隙很大,并且观察口边角也没有找平,直接翘了起来,显然台湾造船工业的焊接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在这种粗糙的装配工艺下,一旦水下压力达到一定限制,“海鲲”号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渗水的问题,潜艇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粗糙的表面还会产生较大的水下噪声,对“海鲲”号的静音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对比,解放军现役039B“元级”潜艇围壳就显得非常光滑,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因此两岸潜艇制造工艺水平高下立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建造成本来看,“海鲲”号研发以及建造费用高达500亿台币(约合110亿人民币),这对于常规潜艇来说可谓是天价,要知道110亿都可以建造两艘055驱逐舰了。“海鲲”号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是因为这艘潜艇采用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等国家的技术,而每个系统的供应方都是漫天要价,例如一个马桶居然就报价50万人民币,而对潜艇需求非常迫切的台当局只能接受高昂的造价。

至于台湾建造潜艇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应对解放军海军舰艇,而从台湾周边的水深来看,“海鲲”号今后可能会在巴士海峡以及台湾东部海域潜伏,对解放军舰艇会构成一定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解放军海军反潜作战能力也不是吃素的,目前现役的055、052D驱逐舰以及054A护卫舰都具备有较强的反潜作战能力,不要说什么常规潜艇,就算是美国的核潜艇也很难在中国海军面前全身而退。就在前一段时间,官方曾披露了055驱逐舰在宫古海峡探测到外军潜艇的踪迹,可见中国海军反潜作战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另外,解放军装备的运-8反潜巡逻机也是一把反潜的好手,可以快速锁定敌方潜艇,并展开致命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建造工艺粗糙的“海鲲”号根本无法改变两岸海上力量态势,一旦两岸爆发冲突,台湾地区自行建造的潜艇可能连出港的机会都没有,即便出港也会被解放军反潜力量快速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