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品中,“一僧一道”,是贯穿全书重要章节的两个神秘人物,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他们共出现了十四次:

第一回(出现了4次)、第三回、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二回、第十七回、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八回、第六十六回、第六十七回、第七十七回。

一僧一道虽然出现的次数能数得清,但是,一僧一道对小说故事的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精典之笔:它在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内容上,也起到了承上其下的纽带作用,小说用魔化的艺术形式演化出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主要人物;在思想上,一僧一道则体现了“万境都如梦境看”的哲理意义,称一僧一道是全书之“总纲”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分别代表了佛教和道教。作者在小说的叙述中,却常常把佛道两者同提,还故意将两者混同。

例如,在小说第一回中出现的“空空道人”,后易名为“情僧”,佛道之间就实现了互相转换;又如贾瑞病急,跛足道人现身来救,贾瑞却称其为“菩萨”;再如,依据道家“洞天福地”之说而形成的“太虚幻境”,“茫茫大士”(菩萨)却奔走其间。这种佛道交融的现象,在小说中不胜枚举。

然而,一僧一道,在全球“红学”大潮之中,都认为一僧一道人物和女娲补天遗下顽石的青埂峰,都是作者曹雪芹为《红楼梦》故事发展需要而虚构出来的。

而湖北宜都市的一个学者,却推翻了虚构这个说法。2024年3月2日,宜都市化名游士坡的学者,发文称:“宜都道人参演《红楼梦》”。

这篇文章通过《荆州府志》、《宜都县志》的原始记录,证明了类似红楼梦的一僧一道在《红楼梦》成书之前,这一僧一道就在宜都这个地方出现,并有志记录。

因此,他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的人物原型,正是荆州府(古宜都属荆州管辖)、宜都县两个史志中的僧道人物。

《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是一个疯癲落拓、麻屣鹑衣的道士所唱,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共有四段。从结构上看,每段都是以“世人都晓神仙好”为起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结构规整,系四句头方整性结构的多次反复。

其音乐结构,是多次重复咏唱的“分节歌”形式,这是群众歌曲的常见样式。综观这首歌,不难发现歌词用语的基本特点,就是凸显“好”与“了”:每段都是以“世人都晓神仙好”起句,而每句都是以“了”字结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歌词中反复凸显“好”与“了”,人们便称其为“好了歌”;也正是由于其凸显的“好”与“了”,我们得以寻找到“好了歌”的作者或称原型。

“好了歌”是谁唱的呢?游士坡从康熙版《荆州府志》和《宜都县志》中找到了“好了”道士:

志云:“好了道士者,不知何许人也,人亦不知其姓氏。体貌古怪,椎结芒屩,性嗜酒,饮数石而不醉。擅为巧发奇中,能使鬼。正德间,常往来宜都山中,叩其姓氏,笑而不答。但点首曰:‘好了’。人以此故呼为好了道士。曾至一酒家,其家挈瓮与之,道士取置空中,不坠,其所蓄酒亦不吐,立饮尽,笑而去。”

(原载《荆州府志》,崇文书局2020年第1版重印时照录,见第518页);康熙版《宜都县志》记载与《荆州府志》相仿,同治版《宜都县志》记述更为具体,说其“深目巨鼻,面多疣,善为幻术。”(见同治丙寅年重刊《宜都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重印第一版,第163页采录其间文字)

《宜都县志》“好了道士”与《红楼梦》“好了道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我们来与《红楼梦》的道士做些比较。《红楼梦》写道——

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履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红楼梦》第一回)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红楼梦》第十二回)

比较《宜都县志》“道人”与《红楼梦》道人,可以发现他们有众多相同之处:

一是两者体貌都有些古怪,穿着随便,行为散漫;

二是他们的言语都爱用“好了”,频率高,禅机深;

三是他们都会仙术,来去无踪,非凡人所及。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像相似,甚或相类相同。基于此,似可猜想,《红楼梦》里的“跛足道人”的原型人物,就是往来宜都山中的“好了道人”,或者说是宜都的“好了道人”,成为了曹雪芹笔下的“跛足道人”。

更为巧合的是,“跛足道人”在《红楼梦》中有时是以“一僧一道”的形式出现,而《荆州府志》《宜都县志》中也正好记录了有“一僧”。再来试作比较:

先看《红楼梦》里面的“僧”。“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红楼梦》第一回)“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都县志》中的“僧”是什么样子呢?“洪武初年,有癞和尚者,行乞于市,腥秽触人,人皆恶之。一日,卧佑圣观中,道士费道元问之,老师癞甚,亦自觉其秽乎?”(古《宜都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重印本,见第151页)

两相比较,以“癞疮”为标志,《红楼梦》僧与《宜都县志》僧何其相似!

就时空而言,“一僧一道”在《荆州府志》和《宜都县志》中,他们都出自同一地域:宜都县(今宜都市)。

《宜都县志》记载,“好了道人”在“挥剑诵咒”驱疫时曾大呼:“速去,速去,毋扰我里。”“毋扰我里”就是“不要扰害我的街坊邻居”,这表明“好了道士”确为宜都人。

而行乞“癞和尚”所到的“佑圣观”,即在宜都陆城西郊,其址如今尚存。从时间上看,《宜都县志》“好了道人”,出现在正德(1368-1398)年间,“癞和尚”出现在洪武(1506-1521)年间。

《荆州府志》成书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宜都县志》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而《红楼梦》成书大约在乾隆(1736-1795)初年。

曹雪芹博学多才,佛道皆通,宜都的古怪奇特的僧道记录或传说,应是佛道之奇观,也算古代的网红人物,曹雪芹完全有机会读到《荆州府志》或是《宜都县志》,或听人讲过知道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所以,在宜都先后出现的“一道一僧”,便有条件同时出现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

“好了道人”的出现,正契合了曹雪芹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境遇,成为其慨叹世事无常心境的映射。

游士坡认为,“出于谋篇布局的需要,曹雪芹请出宜都的“好了道士”来演唱“好了歌”,作为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预示,为下文张目,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气氛,真是妙不可言!”

无独有偶,在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境内,有 一座梁山,这座山容纳着一僧一道。佛教观音禅寺,建在梁山半腰;道观的金顶,建在梁山的顶峰。

梁山僧道落户梁山,都在公元500年前后,一僧一道共荣一山。《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原型人物是不是就是梁山的僧人和道人,不得而知。但这里,佛道共荣了1500余年,是不争的事实。

据红学家们研究,曹雪芹安排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为了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一僧一道的形象和言行,都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味,与众不同,他们的存在,可以帮助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是为了强调命运的无常,增加魔幻色彩:一僧一道能够预知未来,却不能改变命运,这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控性。

三是为了增加小说的神秘感:一僧一道的形象和言行,都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他们的存在,可以增加小说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让故事更加可读。

四是为了反映作者的宗教信仰:曹雪芹本人对佛教和道教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一僧一道的形象,可以反映作者的宗教信仰和思想。

五是为了串连故事人物。曹雪芹通过一僧一道,不仅引出主要人物,还通过一僧一道,解决了不少故事情节的死扣,如七十七回尤三姐自尽后,柳湘莲万念俱灰,这时,跛足道人出现,将其度化出家,算是为柳湘莲与尤三姐的悲情爱情故事收了个尾。

总之,小说中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的存在,为《红楼梦》增添了深度和内涵,较好地让“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思想寓于其中,既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也回避了文字狱可能造成的灾乱。

知名红学家胡适、周汝昌、俞平伯、宁宗一、刘心武等都认为,《红楼梦》相当于一部以曹家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原型,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叙述。

而一僧一道这么重要的两个时隐时现的神秘人物,这些大师们却没有找到其原型人物,多认为是作者创作需要而虚构的。而古本《荆州府志》、《宜都县志》有关一僧一道的记录文字,不仅可以证实有原型人物,也为《红楼梦》为纪实类小说的认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赵有贵、刘洪进/文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免费正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