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家长因上学时间太早在班级微信群怼老师”的聊天记录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位家长的坚定立场和直接言语,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金山区某小学的一个班级微信群内,这位家长毫不掩饰地表示:“从今天开始,XX所有的第一节早课不上。让他睡到自然醒,他现在的睡眠比早课重要些。孩子小,不适合太早起来。作为大人,太早了我也受不了,不想起来。”这一番言论,无疑是对学校作息制度的直接挑战,也显露出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深深忧虑。

然而,这位家长的举动并未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群聊截屏记录显示,在家长发表这一言论后,群里一片寂静,无人回应。随后,有老师在群内对家长的言论进行了回应,认为学生的作息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不能因个人意愿而随意改变。这一回应立即引发了家长和老师的言语争执,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支持家长的做法,认为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学校应该尊重家长的意见;也有人批评家长的行为过于冲动,认为应该通过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月1日,极目新闻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当事学校,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而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已经关注到此事,并已经联系了家长和学校,正在积极沟通协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家校共育需要的是理性沟通,而不是所谓的霸气对待学校老师。他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并非谁的声音大、谁更强势,就意味着谁有道理。家长如果对学校的上学时间有意见,应该通过正当渠道向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反映,而不是直接在班级群里怼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丙奇还指出,现如今中小学生的上学时间,都是有统一规定的。学生具体上学时间的确定属于公共决策,而非个别家长任性的问题。因此,一个家长认为学生应该推迟上学时间,可能会引来更多家长的反对。他认为,接受义务教育,就需要遵守义务教育的规定。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中有明确规定,作为一个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

此事的发生,让我们不禁深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共同为孩子的未来负责?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更多的理性沟通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