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3月7日,谪居黄州的苏轼和朋友喝了几杯小酒,穿上一双芒鞋,手持竹杖,到距离黄州三十里的地方去看一块地,准备把它买下来。

然而,走到半路,忽然天色转阴,风云突变,大家都赶忙找地方避雨,只有苏轼还在雨中高声吟唱。

没想到,顷刻功夫竟又雨过天晴。

苏轼回望他们走过的山坡,刚才那里还风雨萧瑟,转眼又是一片宁静,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无比神奇!

苏轼望着树叶上晶莹剔透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粒粒流光溢彩的珍珠。

苏轼顿时陷入冥思:自然界的风雨阴晴也是这般变化无常,更何况人生呢?跌宕沉浮,起起落落,本就是人生常态,如此看来,官场的失意,荣辱的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至此,苏轼突然有所顿悟,脱口而出吟诵出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不惑之年,却落得颠沛流离,他只能默默吞下生活的苦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人生。

被贬谪黄州的日子虽苦,但正是这苦难,让苏轼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身心洗礼,逐渐沉淀出随遇而安的乐观与豁达。

躬耕田野的岁月,成就了乐天质朴的苏东坡,而人生低谷中的洗炼与反思,也为逆境中的苏轼,迎来了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巅峰!

苏轼在大自然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中,收获了内心的宁静。

他曾在《答李端叔书》一文中描述自己沉醉于山水田野,怡然自得的状态:“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那段时间,苏轼常常穿着草鞋,驾着一叶扁舟,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与乡野的樵夫渔民一起,常常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搡,然而正是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让苏轼得以体会生活最本真的乐趣。

苏轼在黄州的岁月,充分发挥了浪漫实干家的智慧,他不仅善于捕捉简朴生活中的美好,还能够改善环境,让艰苦的谪居生活,拥有更多的乐趣。

苏轼买不起黄州的羊肉,只能吃“价贱如泥土”的猪肉,却因此发明了后来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还将这道菜的做法写进了大名鼎鼎的《猪肉赋》。

地里的庄稼丰收之时,苏轼又一口气写下《东坡八首》,过足了写田园诗的瘾。

通过辛勤耕耘,苏轼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可是,每到夜深人静之时,苏轼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仍然会激荡起伏。

一次,苏轼和朋友喝酒,归来时已经是夜半三更了,他走到家门口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开,只听见家童鼾声如雷,苏轼只好信步走向江边,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面对浩渺无际的烟波,苏轼长叹一声,吟诗一首: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苏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据说,第二天,黄州太守听闻苏轼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吓得急忙跑到苏轼家,发现苏轼正在家蒙头大睡,这才放心离开。

其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并非苏轼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借景抒怀,表达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苏轼尽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但是内心的痛苦也时常隐隐作痛,为此,他决定进一步放下过往,在市井闹市中融入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