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第二十条》在全国上映,引发了人们对于正当防卫这一法律话题的热议。检察院对这部电影寄予很高期待,但是很多律师对这部影片提出了批评质疑。用喜剧形式表现严肃的法律问题吸引了不少观众。这部电影取材于现实中的“反杀案”,聚焦了刑法第20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免责条款。昆山反杀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最终被判定为正当防卫,但类似案件的判定过程却充满了争议和波折。这背后所反映的,正是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判定标准的模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制止这种侵害而采取的必要行为。这种行为,即使在过程中造成了侵害人的伤害,也是不负刑事责任的。但是,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那就需要负刑事责任了。

电影中的故事就围绕这一法律条款展开,基层青年检察官韩明和吕玲玲为了守护公平正义,追根溯源还原案件真相。电影中的案件牵涉3个案件5个家庭,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百态人生。而雷佳音、马丽、高叶等知名演员的加盟,也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然而,电影中的正当防卫情节也引发了一些观众的质疑。有人认为,电影中的正当防卫情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担心被判定为斗殴而不敢还手,导致正当防卫成为了遥不可及的事情。

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后,遭到很多律师界人士的批评,原因是这部影片讲述正当防卫案件的认定过程中,与现实的司法运行机制严重不符,强调了检察官的左右,弱化甚至丑化律师形象。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一直在强调法律职业共同体建立,这包括了公检法司法人员和社会律师法律服务人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目标就是不分职业身份,公检法、律师形成共同的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互理解和尊重。

但是,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掌握权力的司法工作人员,许多时候看不起律师服务人员,形成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一些比较激烈的对抗和冲突,原本律师和法官、检察官职业身份不同,法律观点碰撞是正常的,但是实践中有许多人为因素和每个人对法律的认知不同,形成了不客观的对抗。每次律师与司法人员冲突的结果都是被动和受害一方。

《第二十条》影片中,在检察院主持的案件听证会过程中,检察官的积极主动和作用被过分夸大,律师被塑造成一个有些猥琐的小角色。其实,国内的影视剧不善于拍摄法治类题材作品,而拍摄进影视剧中的律师很多被塑造成一个唯利是图,只顾赚钱的投机人员,甚至一些律师被演绎的有些猥琐。当然,一些专门拍律师事务所电视连续剧的作品除外。

很多律师表示,很多冤假错案和热点案件明明是律师参与积极推动,然后上级司法机关重视才启动纠正程序,调查拨乱反正,一些被错抓、错判的涉案人员被释放,或者宣告无罪。但是,《第二十条》电影中没有遵循这样的事实,就是单纯的强调检察官在认定正当防卫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反而显得律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出现。

影视作品拍摄法制类体裁一方面要展现现代法治理念和精神,要展示司法机关的运行现状,展现社会民众和律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在积极传达公平正义的宗旨下,各方的积极一面都要平衡表现,对于各行业和社会存在的不好一面,在展示和揭露时也要相得益彰,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为了歌颂一个人,一个机构,而过分贬低或丑化相关机关和人员。律师们的担忧可能是不了解影视文化导致,但是,这也给影视作品创作提出了意见,如何更好地拍好法制类影视作品,更好的宣传法治文明。

现实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和判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因为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而还击造成对手伤害的案件,往往被判定为互殴或者故意伤害,这让正当防卫的判定成为了一个争议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第二十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现了正当防卫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影片中,基层检察官韩明、吕玲玲追根溯源,还原案件真相的过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正当防卫认定的艰难。然而,有观众认为,电影中的情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中的司法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虽然有助于传递法治理念,但也可能让观众对正当防卫的现实困境产生误解。

法律影视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度,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然而,当涉及法律题材时,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法律真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现阶段的法律影视作品在展现法律运行体系和讲述严肃的法律问题时,既要吸引观众,又要贴近现实和贴近法律制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针对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有观点提出应修改相关法律条款,使其更加明确和易于理解。同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明确诉前免羁押、取保候审制度等,也有助于避免正当防卫争议案件中反击者被过早逮捕或拘留的情况。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律师们不必过分介意这部电影中形象被矮化,律师是社会法律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为了生存在开拓业务和维护公平正义方面面临冲突,一些律师的市场行为不能让当事人十分满意,社会对律师的评价出现不同争议。律师职业身份地位决定了不是一个迎合司法机关和对方当事人的角色,批评和质疑是律师活动的职业特色。当律师在质疑、评价司法行为、执法行为、行政管理行为和公民行为是否合法时,不是拍马逢迎,而是尖锐地指出不当之处。

反过来,爱挑毛病的律师必然被社会各方面挑毛病,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民众对律师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会展现出来。所以,既然律师习惯了指出他人的违法与不当行为,就要接受对应的评价。律师不是特别在乎别人说什么的行业,歌功颂德不是律师应该强调的。电影中律师形象不好,这需要律师不断提高和改进服务。同时,影视作品律师形象塑造不好,那受损的绝不仅仅是律师。

电影《第二十条》的上映,如同一场关于正当防卫法律话题的盛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虽然影片在传递法治理念方面有所贡献,但如何更好地展现法律运行体系、讲好严肃的法律问题并让观众喜欢,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正当防卫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也提醒我们,需要在法律条款和司法实践上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让我们期待未来法律影视作品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法律内涵,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