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很多人都听到过。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学习、实践之间关系的阐述,学习了书中的理论、思想,还要出门走走看看,增长见识,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如果抛开学习层面,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这句话,该怎样解读呢?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读书、行路、阅人,其实都是和人在打交道,和人发生关系。

读书,是和作者的思想以及书中的角色建立关系,感受书中人物的命运、心理活动;行路的过程是增长见闻,或许会听到某地、某人的故事,或是直接与某人相接触;阅人,更是直接和人来打交道。

和人发生关系,产生新的客体关系经验,对我们的人格成长具有帮助作用。当然,前提是:新的客体一定是一个相对健康、人格结构稳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你讲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林东和小九相差3岁,他们在近30岁的年纪因为共同的爱好互相认识。林东性格表现内向,但却十分爱结交朋友;小九相反,性格表现很外向,内心很恐惧社交。

林东发现后,只要有聚会,就会主动拉着小九一起参加。经过几年的带动,小九逐渐学会了相信,社恐程度开始降低。

林东和小九就是一对特别好的例子,小九因为和林东成为了朋友,产生了新的客体经验,使自己的社恐得到了改善。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人都有病!对于这句话更加恰当的理解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不恰当的对待,因此即使成年之后,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个体人格结构。

比如故事中的小九,他是在童年时经常被小伙伴戏耍:约好玩耍的时间地点,却迟迟等不到人,故意被放鸽子,因此造成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和恐惧。

当他遇到林东,林东给了他一定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又在一次次约会中,让自己过去不信任的信念开始动摇。最终,自己的人格获取了改变与完善。

这就是新的客体经验带给我们自身的改变。所以,读书、行路、阅人本质上都是和人打交道,也是在获取新的客体经验。

古人由于通讯、交通不发达,读书、行路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从现代生活环境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用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的方式来增加客体经验,实在是得不偿失。对现代人而言,读书、听课依然是最安全、最便捷的获取个人成长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能让我们汲取成长的能量和动力。寻找咨询师是最优质的途径,相较于读书和听课而言,花费还是略高。

结语:写这篇内容,也是突发的一个想法,其实我想传递“育儿先育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样的观点。假如,一个孩子在成长阶段能被恰当的对待,这个孩子不仅能获取幸福的能力,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获取相应的成就与物质回报。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做什么更重要”!这句话就是强调父母的人格对于孩子的影响。

你怎么看待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