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撞击与生命》剧照

称霸史前世界的恐龙神秘而有趣。它们真实的模样通过电影最直观、最形象地呈现。

文、图/郭斌 叶剑

郭斌,副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绿色矿山技术处负责人,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委员。主持多项古生物科普活动和开发系列科普课程。

叶剑,副编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长期从事古生物科普创作。

1822年,英国医生吉迪恩·曼特尔与妻子玛丽·安在伦敦南边的蒂尔盖特森林地层中发现了一些牙齿化石。一开始,乔治斯·居维叶和威廉·巴克兰等博物学家都认为这是鱼类或哺乳类的牙齿化石,但是另一位年轻的博物学家塞缪尔·斯塔奇伯里认为这些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也就是说应该来自史前爬行动物。曼特尔接受了他的观点,并推测其主人体长至少有18米。

1824年,巴克兰将他几年前获得的一种巨型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为巨齿龙(Megalosaurus),意思是“巨大的蜥蜴”,他估计巨齿龙体长可达20米。之后,他重新研究了曼特尔的化石,认定这些牙齿也属于史前大型爬行动物。1825年,曼特尔将化石命名为Iguanodon,意为“鬣蜥的牙齿”,后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将其译为“禽龙”。曼特尔还在1833年命名了林龙(Hylaeosaurus)。

1842年,理查德·欧文创造了Dinosauria一词,用来称呼这些史前巨型爬行动物。20世纪初,章鸿钊先生借日文译法“恐竜”,把这个词翻译成“恐龙”,从此深入国人心。

早期的恐龙复原

这些史前爬行动物体形巨大,时代久远,陌生而又神秘。它们生前究竟长啥样呢?200年来,一代接一代的恐龙研究者和艺术家都在想方设法重现它们的形象、行为和生存故事,努力让它们“活”过来!

最先是曼特尔、欧文等极少数的早期研究者,除了对冰冷的骨骼进行学术描述,他们还尝试创作恐龙科学素描,将他们脑子里的恐龙形象传递给世人,但他们的艺术天赋显然还差点意思。

曼特尔1825 年论文中的牙齿化石和鬣蜥牙齿素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曼特尔画的禽龙复原图

欧文画的巨齿龙复原图

很快,一批作家和插画师参与进来,恐龙的形象开始变得生动。英国作家狄更斯早在1852年,就在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开篇之处用巨齿龙来营造氛围:“阴沉的十一月天气。满街泥泞,好像洪水刚从大地上退去。如果这时遇到一条四十英尺长的巨齿龙,像大象一样摇摇摆摆爬上赫尔蓬山,那也不足为奇。”在美国作家塞缪尔·古德里奇于1859年出版的《动物王国图解自然史》中,有巨齿龙和禽龙的介绍和插画。法国科学家、作家路易·菲吉耶于1863年出版了《洪水之前的世界》,其中有法国插画家爱德华·里欧创作的巨齿龙与禽龙互撕的插画。还有福尔摩斯形象的创造者柯南·道尔,他于1912年出版的小说《失落的世界》可以说是早期恐龙文学的巅峰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德里奇书中的禽龙(上)和巨齿龙(下)复原图

文学和艺术让恐龙变得灵动,但由于发现还不多、研究不够深入,科学家和艺术家对恐龙的早期认识和复原可谓错误百出。比如,曼特尔重建禽龙骨架时,就闹了一个大乌龙,将一个角状结构安放在头顶上。发现了更多的化石后,大家才知道,那原来是禽龙的拇指指爪。里欧的插画也是一件传世大乌龙作品,画中,侏罗纪中期的巨齿龙与白垩纪早期的禽龙打斗,可谓相差近4 000万年的关公战秦琼。

里欧的巨齿龙、禽龙打斗插画

继作家和画家之后,雕塑家迅速跟进,让恐龙的形象进一步具象化。当时,英国有一位自然艺术家本杰明·霍金斯,他曾供职于1851年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首届世博会)。博览会闭幕后,会馆水晶宫从海德公园迁出重建,他受命在欧文的指导下,为水晶宫公园建造一批古生物雕塑,禽龙、巨齿龙和林龙都在其中,并按当时认为的实际体形复原。禽龙雕塑有两个,一个四肢站立,另一个趴卧地上。1853年的最后一天,学术大腕和名流获邀,一共20余人在尚未完工的站姿禽龙雕塑处举办了跨年的禽龙晚宴,引发了一大波关注。次年,水晶宫重新开放,那些巨大、新奇的雕塑立刻成为当年的打卡点,恐龙这类史前生物由此从早期研究者和精英知识阶层走向了普罗大众,开始在大众文化中“复活”。

水晶宫公园的“禽龙晚宴”(上)和禽龙雕塑(下)

电影让恐龙真正“复活”

19世纪下半叶,恐龙吸引了更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恐龙的发现和研究以及文艺转化都迎来了一波热潮。到19世纪末,革命性的艺术形式——电影诞生。最新奇、热门的科学文化主题与最直观鲜活的新艺术形式迅速结合到一起,让恐龙真正“活”了过来。

1914年,美国动画大师温莎·麦凯选择巨型蜥脚类迷惑龙为主角,拍摄了短片《恐龙葛蒂》。影片采用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了最早的卡通恐龙明星“葛蒂”。这不仅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恐龙电影,还是最早的角色动画电影。影片上映后大获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恐龙葛蒂》剧照

美国导演威利斯·奥布莱恩在十几岁时,就因为给古生物学家当过向导而对恐龙产生浓厚的兴趣。1915年,他采用生物模型定格动画技术拍摄了一部短片《恐龙与缺失的环节:史前悲剧》,讲述一群穴居人与恐龙、类人猿的故事。该片于1917年上映。1918年他拍摄了《沉睡山的幽灵》,1925 年他将柯南·道尔的畅销小说《失落的世界》改编拍成了长片,1933年他又拍摄了《金刚》。这三部都是采用生物模型定格动画技术结合真人实景拍摄的恐龙电影。《沉睡山的幽灵》中出镜的有霸王龙、三角龙、雷龙。《失落的世界》中有霸王龙、雷龙、三角龙、异特龙、剑龙等,此片让奥布莱恩声誉鹊起。《金刚》中有巨型猩猩以及霸王龙、雷龙、剑龙等恐龙。该片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片,其动画与特技震撼人心,让定格动画电影大放异彩,由此引领了怪兽电影的大行其道,如20世纪50年代登场、风靡几十年的定格动画恐龙怪兽电影的代表作《哥斯拉》。

《沉睡山的幽灵》剧照

20世纪60年代,以约翰·奥斯特罗姆和罗伯特·巴克为代表的古生物学家基于新发现,提出恐龙并不是慵懒、笨拙的冷血动物,而是行为活跃的温血动物。这一观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恐龙的印象,也进一步刺激恐龙影视的发展,让恐龙越来越受欢迎。到了90年代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筹拍《侏罗纪公园》时,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模型定格动画所能达到的视觉效果。为了更加生动、真实地“复活”恐龙,他不得已采用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脑动画技术,最终却拍出了最经典的恐龙电影,并开启了电影工业的大片时代。

在整个20世纪,不断被发现且研究越来越深入的恐龙持续为发展中的电影提供吸引大众的内容,而科学家和大众对生动“复活”恐龙的需求,又不断助推并见证电影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提升,以及巨幕电影、立体电影、球幕电影等视觉效果和沉浸式体验感更佳的特效电影技术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出现全球性的特效电影娱乐风潮并延续至今,进而陆续发展出四维电影、飞行电影、虚拟现实(VR)电影等特效电影新形式。恐龙同样是特效电影最青睐的题材之一。比如,1998年上映的IMAX巨幕立体电影《霸王龙:重返白垩纪》;2015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续集《侏罗纪世界》系列,主打的就是立体电影版,在全球几千家巨幕立体影院放映,创造了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中国的恐龙复活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建设的蓬勃开展以及科研投入的迅速增加,中国恐龙的发现和研究进展迅猛。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恐龙大国,而且已成为恐龙研究强国。

自21世纪初,中国掀起一轮科普场馆建设大潮,四维影院等特效影院几乎成为新建大中型科普场馆的必选项目。为解决大量影院急需片源的困境,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徐星等一批恐龙研究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国内电影团队自2010年以来已经创作出《白垩纪公园》《羽龙传奇》《会飞的恐龙》《巨龙王国》《侏罗纪大冒险》《黑羽精灵》《撞击与生命》等十几部恐龙题材的四维电影。这些电影均聚焦中国恐龙研究的代表性发现,以三维建模和立体动画技术“复活”了数十种中国恐龙,将大众尤其青少年喜欢的恐龙与观影体验感上佳的特效电影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地展现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优秀成果。

《撞击与生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围绕青少年特别喜欢的恐龙和天文两大科普主题展开。影片聚焦云南禄丰、四川自贡、新疆昌吉、山东诸城、江西赣州,以及辽西冀北内蒙古东部等地发现的7个恐龙动物群,复原了从侏罗纪初到白垩纪末的20多种恐龙,并结合日全食、月全食、火流星、流星雨、彗星撞月球、小行星撞地球等典型天象,用中国的恐龙讲述恐龙大家族的起源、演化、生存、灭绝故事。

《撞击与生命》剧照

见《科学画报》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