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余婷钰/文

哺乳动物直到新生代才登上历史舞台?

哺乳动物的祖先在最开始都是老鼠一样的生物?

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中演化出来的?

鸭嘴兽是很原始的哺乳动物,因为它们是卵生的?

《人类之前的野兽》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正如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of mammal origins and evolution所描述的那样,是哺乳动物起源和演化。相较于恐龙的为人熟知,这本书的内容对非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较为陌生的。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相当漫长且复杂,讲述过程注定要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古生物科普的写作充满挑战。作者艾尔莎以她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底,将哺乳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几个瞬间截取出来,用清晰且幽默的语言将它们编织起来,有趣且“干货”满满,使得普通读者能够乐在其中,专业读者获益良多。

艾尔莎在开头用了一整章来梳理和讲解自18世纪以来对“演化”这一问题曲折的探知过程。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囿于时代因素,学者们对古生物、特别是古哺乳动物的认知从一开始也充满着误解。随着时光流逝,学者们对于演化这一问题的认知逐步深入,萦绕在哺乳动物身上关于起源和中生代面貌的迷雾才终于被他们拨开。但是正如书中提到的,最新的科学进展向公众的传播永远是滞后的。藉由这一现状,作者引出了自己的写作目的——讲述哺乳动物起源的“真实”故事。

对于科普书籍来说,简单清晰的架构是必要的,它有助于读者把握书籍脉络和重点。不然在一堆陌生的专业名词的狂轰滥炸下,很少有人能坚持读下去,就算坚持下去,恐怕也只会收获一份糟糕的阅读体验。本书作者采用了简洁的正叙写作框架——以地质年代为时间表,对每个时代重要的演化事件进行讲解,辅以相关的研究实例。

《人类之前的野兽: 哺乳动物起源和进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英] 艾尔莎·潘奇罗利 /著
郎振坡 /译
鼓楼新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对于演化的讲述,环境和生物本身的描述缺一不可,相较于只是生硬地介绍“在石炭纪的森林中巨大的蜻蜓飞过”,艾尔莎就像一个导游,带你游览一番那些遥远而陌生时代的自然环境。她会用大量生动的语言使你身临其境:“你惊讶地向后退去,抬头看到一只雀鹰似的动物从鳞木植物树冠的缝隙中向你飞来。但是,这不是什么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当它像直升机一样飞过来时,你会看到这是一只蜻蜓,长度和你的手臂差不多。”

我相信看到这里,文字激发的想象很难不让读者耳边响起夏日降雨前蜻蜓翅膀扇动的“嗡嗡”声,当然,是放大几十倍的那种。艾尔莎的文字本身也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我非常喜欢第三章的这一句:“羊膜动物满腔叹息,大步从水边离开,产下了它们的卵,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如今失意之时叹出的那口气曾是来自石炭纪带来变革的悠长之声,时间长河奔腾不息,生命在变化中保留,又在保留中变化。

相对于环境描写的轻松与易于联想,生物本身的骨骼特征、分类地位甚至是学名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应该都是相当“硬核”且陌生的内容。艾尔莎在这部分依旧熟练地应用着她生动的文笔,将这些知识变得易于消化。以第九章讲述的耳区演化为例,虽然罗列了相当多骨骼名词,但是艾尔莎会描述骨骼的形状、功能和变化趋势,辅以现生动物的实例,比起化石,蝙蝠、猫和我们自己显然更为亲切易懂。

艾尔莎非常优秀的一点还体现在她会解释物种学名的来源,物种学名是拉丁语,由属名和种加词构成。“Ornithorhynchus anatinus”看到这两个斜体的拉丁文单词,一般读者通常很难明白这个词汇代表了哪个物种。它是鸭嘴兽的学名,前一个词意为“像鸟的”,后一个词意为“具有鸭子般吻部的”。学名往往会体现一个物种最为明显的特征,对其的解释也有利于读者去勾勒陌生物种的样貌轮廓。艾尔莎还很善于发挥英国式的幽默,在大段知识的讲述中插入一两个绝妙的笑话,让阅读节奏不至于过分沉闷。在此我就不举例了,毕竟事先讲出的惊喜会失去它原本的乐趣。

读完全书,能够很明显发现艾尔莎将重点放在了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身上,这是其他同类型科普书很少关注到的时期,也会扭转“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而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苟活在恐龙阴影下”这一刻板印象(这一印象也正是作者最反对的)。除了填补了传统科普读物在中生代的哺乳动物方面的缺失,艾尔莎的女性主义视角和反西方至上及反帝国主义的视角也令我耳目一新。

就像其他科学领域那样,女性的贡献和作用总是被忽视。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早期女性古生物学家在野外“被要求做饭或者做三明治”。报纸在报道她们实地考察时,常常把女性学者描述为‘家庭主妇’”。艾尔莎则将女性同僚们光辉事迹上的灰尘拂去,将这些伟大的故事带到人们面前。例如波兰女性古生物学家索菲娅·凯兰-伽沃罗斯卡,艾尔莎详细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卓越的学术贡献。

此外,艾尔莎跳出了西方至上主义的狭隘视角,为读者展现了更为辽阔丰富且不断进步的古生物学研究图景。她的书中有相当的篇幅描述中国、坦桑尼亚、阿根廷等地的化石和古生物学进展。对早期古生物学发展中西方国家对殖民地实施的掠夺和奴役,艾尔莎也在书中也并未避讳,甚至直言批判和反思。而对于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艾尔莎则破除了陈旧的在野外刨土敲石头的公众印象,向读者们呈现出电脑与CT技术带来的学术变革……

作者艾尔莎以前卫的思想为魂,清晰的架构与生动的语言为骨,哺乳动物演化研究最新的进展与成果为肉,构筑出了《人类之前的野兽》这本饱满的科普书,传播知识的同时破除了陈旧的思想和刻板印象。在我看来,这本书完美诠释了“科学是常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