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活成本是如何的高昂,相信每位港漂们都在初到港时被震惊过⋯⋯

天价的房租

不友善的交通费

还有动辄上百元的晚餐

统统都是每天把小编迫下床上班的动力

直到一年前,小编终于收到了“半份”感动,那就是非永久性居民都能够获得的「半额」消费券(港元2500);虽说不上大额,但对于我口袋里长期干涸的荷包来说,也如甘露般滋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大公文汇)

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即将发表,究竟会不会再发放消费券呢?

投票逾半市民盼再派糖

细数派钱的前世今生

自去年疫后通关,本港经济持续低迷,不似预期,加上股楼大跌,卖地收入锐减超过50%预料赤字逾千亿

相信香港的财政预算案都会量入为出,开源节源节流,但市民对是次的预算案又有甚么期望呢?

香港本土媒体“香港01”就为此发起了一项投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香港01)

投票结果显示,最多人期望政府直接派发现金,退而求其次就是延续去年政策再派发五千元消费券,而宽减薪俸税也有15%的呼声

究竟港府会否顺应民意,再度派发现金或消费券呢?

回顾一下,港府的“派钱史”,最早是在2008/09年度的财政预算案首次破天荒宣布发放的(而同年澳门亦有派钱,该政策名为“现金分享计划”,至今从未间断),当时由于港府府房“库房水浸”,在一片还富于民的呼声下,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决定以向合资格居民注资六千元入其强积金户口的模式派钱受惠人数170万人

至2011/12年度财政预算案,曾俊华再度派钱,但在议员及舆论界的砲轰下,改以现金方式向所有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直接发放受惠人数增至61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网络)

不过港府贯彻审慎理财的风格,没有如澳门把派钱恒常化。

直至2018/19的财政预算案,因库房充裕丰厚,宣布一系列“共享经济成果”的宽免措施,但却被猛烈批评政策忽略俗称“三无人士”的草根皆层,于是向没有任何物业、没领取综援、生果金、高龄或伤残津贴没缴交薪俸税或退税少于4,000元的基层人士,透过关爱基金发放四千元280万人受惠

然而,情况开始逆转,踏入新冠疫情时代,香港的经济亦无可避免地受到防疫措施的重拳打击,百业萧条,惨不忍睹;

于是港府亦首次并非因库房丰硕而派钱,在2021/22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时任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向所有18岁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或单程証赴港居民以电子消费券形式派发五千元刺激经济720万人受惠

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陈茂波加码消费券至一万元。

(来源:大公文汇)

2023/24年度财政预算案,陈茂波再推出五千消费券,并且惠及不同入透过不同入境计划来港及赴港升学的港漂人士,亦可获半额消费券,共650万人受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东方日报)

纵观香港的“派钱史”,原因各有不同,自2008/09年度开始的六次派钱政府花费共1,951亿元

除关爱共享计划,大多数市民能在其余五次派钱中受惠,总共拿到三万二千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香港01)

库房响警号

到底要开源还是节流?

说到低,谁不喜欢政府派钱?问题是钱从何来?

疫情期间,港府已推出多项救市措拖,通通都需要钱,三年过去,库房已接近“干塘”,盈余不足一年使用。在港府的理财方针中,实在已经响起警号。

过去几年,港府也得靠发债来帮补府房收入,但储备仍然频频“见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香港01)

港府财政面对如此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将会是财政司的最大考验。政府过去的收入主要是利得税、薪俸税、印花税、地价收入和投资

现时香港的失业率不足3%,除非调高税率,否则上升空间有限。

同时,巴郡持有现金创纪录新高,亦証明市场上根本缺乏具吸引力的投资项目。而如果增加卖地,也意味着增加房屋供应,未来必然加重楼价的打击,估计在卖地方面,港府也不敢贸然进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香港01)

此消彼长,当政府收入进退维谷之时,近年新增开支却有增无减,自陈茂波上台后,单是派钱,已花费近1400亿,还有其他项目,亦令港府财政造成负担,是否花,和花在哪,成是个非重要的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香港01)

消费券到底是开支还是投资?

是潜力股还是蚀本货?

该花的该花,该省则省,这意味着,花每分钱都要细仔考量,减少开支,寻找合适的投资。

那消费券到底是一项开支,还是投资?

派钱,往往会被视为提升政府满意度和民望的一种手段,俗语“鸡脾打人牙骹软”。去年疫情解封,但经济没有出现期颁的报复式反弹;踏入2024年1月,民调显示特首李家超民望净值下跌13%,特区政府民望净值亦下跌3%。

不过,观察近十年数据,推出电子消费券的三个财政年度,民望净值亦没有大幅度提升,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相信港府也不会因为要提升民望而派钱。

而2018/19年度,透过关爱基金派钱,更倾向一种社会福利,在库房充裕的情况下,向低收入阶层的发放补贴,令他们可以共享社会富裕的丰硕成果。以今时今日的状况,更明显是不大可能推行了。

反观最近三次派钱,以电子消费券形式发放,更倾向是一项刺激经济的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网络)

在中学经济课亦教过,GDP构成C+G+I+(X-M),即系当地消费总量(C)+政府支出(G)+ 投资总量(I)+[出口量(X)-入口量(M)]。而每当经济下行时,C及I也会下降时,政府往往可以通过加大G去维持GDP的增长,过去港府亦曾推出十大基建去应付08年的金融海啸。然而,若然派消费券是一项投资,我们得看看ROI投资回报率!

过去三次派发电子消费券,花费近1400亿,但从利得税的数据看得出没有为政府带来合理的收入回报。

在小编的实际观察,在第一次派发消费券时,市道的确曾一度活跃起来,但只维持了一段很短暂的时间。到第二次、第三次发放时,市民的雀跃度已大大减退,更多的是只把消费券用在日常的必要开支上,例如乘车,买菜等刚需,并不会用来作出额外消费,那亦意味着消费券没法再为经济齿轮加油

消费券难挽救信心危机

经济出路方是灵丹妙药

为何当口袋的钱多了,市民还是不愿意花费?这是一个信心问题!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储蓄的民族,积谷防饥深深的刻进的基因里,所以即使去年香港人的总存款金额再度增长5%,但也不愿意花钱,就是因为对前景失去了信心

(来源:存保会)

美国息口走势未明,俄乌战事影响粮食价格,中东地缘政治不稳提高了货运成本,外围的整体不利好因素都打击着港人的消息信心,究竟政府如何刺激内循环绝对是一个非常难的试题。

而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应该在目前再派钱,他形容香港经济就如爬山时遇到迷路,在前路未明期间烧钱实属不智。“这个情况下更需要保存实力,找到出路后才大鱼大肉。”

屏幕前的你,又希不希望港府再派消费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