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当时所处的困境,让他不得不做出的那个选择,恰好对应了时代的风口,成为了正确答案。

作者|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病去世,享年79岁。

作为中国前首富,知名企业家,关于他的传奇人生,时常见诸媒体,有着各色的描写与渲染,无不展现了一位商业奇才的魅力,但关于他发家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有一位长者说:“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只有把个人命运和大时代结合起来观察,才能看到人生的真正轨迹。

1978年,下乡15年的宗庆后,终于回到杭州城,顶替退休的小学老师母亲,被分到上城区一家校办工厂做工人。时年他33岁。

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就业制度,本来有条件限定,当老、弱、残职工退休后,可由子女顶替空出来的岗位。但在1970年代末,大量知青回城,为解决就业问题,顶班制度大范围实施。

宗庆后15年的光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阶段,都消耗在乡下劳动中,而不是学习知识。好不容易获得一个城市工人的位子,就得尽最大力量守住,这是他之后人生的主题。

在工厂里,宗庆后的工作是供销员,也就是推销员。一开始是在纸箱厂,后来又去了其他校办厂,卖电风扇、电度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宗庆后

推销员工作辛苦,常常需要出差,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没什么人愿意干。但是在市场经济(当时叫商品经济)起步阶段,推销员又是最容易发财致富的人。

因为他们能够掌握一项重要东西——信息。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和各种人打交道,便于拓展社交面,眼界也会比普通人宽一些。

19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启动,诸多小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难有抵御之力,濒临倒闭。应对的办法是“承包”,就是把业务包给能干的人,每年上交一定利润,剩下的钱就是个人赚的。

这和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打破大锅饭体制,各劳各得,多劳多得,以激发积极性。

1986年底,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下属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要承包出去,公开选拔负责人。

常年做推销员的宗庆后,觉得是个机会,站了出来。这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

分析一下,如果他不出头,就会和众多工人一样,等待厂子彻底倒闭后,成为下岗工人。而要想保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就得往前拼,将效益提起来。

机会,往往是在危机中诞生。抓住机会,才能改变危机。

经销部的业务是向上城区的小学批发文具、纸张、笤帚、扫把等。为了和竞争对手搞产品差异化,宗庆后又代理了冰棍、冷饮,都是学生喜欢的东西。

在广泛流传的故事中,宗庆后骑着一辆三轮车,穿行在杭州的大小街头,给人送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货中的宗庆后

可以看出,这时候宗庆后做的是to B生意,学校是主要客户。其实这个生意不难做,毕竟都是教育系统的,只要你勤快点,态度好点,和学校搞好关系,不愁销不出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家叫“中国保灵”的公司找上门来,让宗庆后代理销售产品——一种口服液。

经过10年改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开始从“吃饱”的需求上升到“健康”,并促发了保健品市场的崛起。这类“营养液”产品,当时正走红市场,是人们送礼的时髦获。

中国保灵生产的叫“花粉口服液”,一部分面对儿童市场,看中了宗庆后手上的学校资源。对宗庆后来说,代销热门产品,有利润可图,当然是好事,合作达成。

那时候,儿童生意已成为商业大赛道。

一方面,高考恢复之后,人才培养受到重视,儿童关乎国家的未来,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计划生育后,一家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愿意为其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的孩子|秋山亮二 摄

代理一段时间后,宗庆后赚了钱,又投资买了一套设备,为保灵罐装口服液,即代加工。这样,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生产企业——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

但好景不长,花粉口服液陷入“花粉含激素”争议,销量下降,宗庆后的订单也随之减少。

设备不能闲着,他便考虑要研发自己的东西来卖。既然一直做的是学生生意,还得从这个市场入手,但需要更过硬的东西。

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营养学系,恰好就位于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宗庆后找到系主任,说服其合作研发一款面对儿童的营养液产品。

1988年10月,产品研发成功,宗庆后从“有奖征名”中选用了“娃哈哈”,一看就是儿童产品。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在后来的各种报道和讲述中,都说宗庆后是在做推销业务过程中,发现了儿童保健品这个商机,果断投入进去,显得对商业特别敏感。

事实上,是保健品找到了他,而他接纳了这个机会,一步跟着一步,走上了这条赛道。

更重要的是,这个赛道恰好碰上了当时正兴起的儿童营养学。而推动这一事物的,是一位特殊人物——陈云的夫人于若木。

于若木1938年和陈云结婚,建国后曾在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工作,接收大量科研信息。1980年代离休后,她选择食品和营养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云于若木夫妇

1983年,她在《红旗》杂志发表文章《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论述营养学的发展和意义,1984年发起成立了“中国营养促进会”。

她尤其关心青少年群体的营养健康状况,担任了《学校卫生》杂志名誉顾问,并在1986年主持举办“首届全国学生营养与课间加餐研讨会”,教委、卫生部都派人参加,规格很高。

1989年,“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中南海怀仁堂成立,于若木任会长。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1980年代,陈云的地位仅次于邓公,举足轻重,而夫人投身营养学事业,自然也受到媒体极大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若木(中)和小朋友在一起

在研发出娃哈哈产品后,宗庆后急需要专家来站台,告诉消费者他的产品是健康的,没有副作用的。于是,他请到了于若木。

究竟是怎么联系到于若木的,没有详细经过曝光,但据说于若木称赞娃哈哈是“九十年代第一春,首都儿童收到的珍贵礼物”。

中国消费者天性迷信权威,有了这样重要人物的背书,娃哈哈的品牌名誉便有了保证,再结合电视广告的轰炸,一举爆火。

1990年,娃哈哈的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利润突破2000万元。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数字也非常惊艳,要说干什么能达到这个业绩,可能只有直播带货了。可宗庆后干的是实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童营养液大卖

在那个保健品黄金时代,宗庆后选对了赛道,选对了产品,选对了营销,迅速成功了。

1991年8月,娃哈哈兼并了有几十年历史的国企“杭州罐头食品厂”,创造了“小鱼吃大鱼”的经典案例。当时,娃哈哈有固定工人159名,而罐头厂工人2200多名。

快速发展的娃哈哈,需要人工和场地,如果自己找地找人,费时又费力。宗庆后看中了罐头厂6万多平米的场地,通过兼并,实现了企业的扩产。

拿生产效率来说,同样一条营养液生产线,兼并前杭州罐头厂的工作时间是90天,兼并后是28天,这就是民营企业的优势。

1991年10月6日,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位列中国效益最好企业50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娃哈哈集团成立

1992年元旦,娃哈哈推出“果奶饮料”,挑战乳酸饮料行业老大“乐百氏”地位,双方大搞营销战。娃哈哈果奶也超越口服液,成为集团第一大单品。

其实这也是一个重要产品转向:保健品的功能太玄乎,可以挣热钱,但不利于长期效应,主打饮料,就要安全很多。

1996年,娃哈哈又推出儿童饮料AD钙奶,仅用一年时间便生产10.7亿瓶,也是延续至今的大单品,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娃哈哈经典产品

在销售娃哈哈的过程中,宗庆后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庞大又细密的销售网络,且主攻二三级市场,也就是广大的城乡地区,虽然消费水平低,但人口占优势。

毕竟,在当知青的15年间,宗庆后读的最多的书便是《毛泽东选集》。事实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在中国进行商战的必杀技。

有了这张网络,娃哈哈再去卖八宝粥、矿泉水、童装,就简单多了,能够迅速铺货。

1998年,娃哈哈挑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推出非常可乐,要比另外两种可乐甜一些,而价格便宜五毛,广大乡镇消费者觉得更值,还以为非常可乐是正牌,可口可乐是杂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庆后与非常可乐

同样的模式,段永平当年做“步步高”也是如此,才有了后来vivo、OPPO手机的市占率。段永平的弟子黄峥创建拼多多,也再次证明此路可通。

后来的故事已不用赘述,只不过是在1后面加多少0的问题。对于企业家来说,他发家最初阶段的背景、选择、战术才最关键,最有意思。

在今天,一个人35岁,就要被判定为职场死亡期了,而宗庆后42岁时才开始真正创业。为什么他能成为那个“天选之子”?

就是个人当时所处的困境,让他不得不做出的那个选择,恰好对应了时代的风口,成为了正确答案。

在这个条件基础上,一个人不畏辛劳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才是影响事业的要素。

而当他迈出的那一步,取得一定成绩后,也会给本人极大的自信,形成一定的决策气场。

至于宗庆后成功后,媒体报道他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常年穿布鞋,个人花销一年不到5万……这些品质其实与成功无关,对他来说,享受的不是物质,而是做事本身。

他做了,他成了,他也不敢停下,不想停下……直到终点。

没有遗憾,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