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涌
我的故乡在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境内有方斗山、七曜山纵贯,有长江和长江支流龙河交错。“两山两水”,构成石柱的基本地貌,也是渝鄂边最为险峻的屏障。因为环境闭塞,长期面临修路难,出行难,流通难。两山两水,其实就是穷山恶水。所以,我的故乡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家级贫困县。
然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两山两水间,却滋生了丰厚的民间文化,形成了三条文化带,盛开了文化奇葩,浸润着这里的土家族人。
滨江文化带。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为代表,黎场乡、沿溪镇等滨江地带形成,长江文化符号非常明显的文化沉积带。比如“舞水龙”“玩牛”习俗,横渡长江、赛龙舟等体育项目,以及船工号子、回水号子,还有禹王宫等寺庙建筑。
龙河文化带。龙河全长164公里,在石柱境内104公里,从天下鬼城丰都注入长江。神秘龙河,产生了神奇文化。崖棺是古代巴人的丧葬方式,墓穴凿于河边悬崖之上,有的状如蜂窝,仅石柱境内就有2000穴,被学者誉为“土家五溪蛮雕刻艺术品”。如画溪流,穿行于高山峡谷,汇聚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有都汇溪、石界溪、银凤溪、土溪、香溪、四龙溪、螃蟹溪等溪流,涓细秀美,原始古朴。龙河流经石柱县城,宽阔的河道,绕城三面。从高空俯瞰,如一条碧绿玉带缠绕腰间,堪称大自然精美剪辑,带水拖蓝,钟灵毓秀,熠熠生辉,称为“宾流玉带”,列为石柱八景之一。黄连、辣椒、莼菜等传统农业,如今变成石柱最具特色“三色经济”,是家乡享誉世界的康养食材。还有土家竹铃球、玩牛、土戏、阴米茶等,是家乡农耕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龙河流域,聪慧的土家人,开辟了“黄水国家旅游度假区”“千野草场”“藤子沟湿地公园”“刀背梁”等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巴盐古道文化带。在武陵山民族走廊中,古代巴人开凿了一条条人行大道,有的逐渐演变为交通运输大通道,成为土家人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成都平原至两湖平原,有一条穿越石柱的古道,巴人后裔称之为“巴盐古道”。这条古道曾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被国家启用,运输盐巴、粮食、棉花、生铁、药品等,尤其在抗战时期,承载国家使命,成为救亡图存的生命通道。
土家人走出的巴盐古道,如今蝶变为现代化交通线。沪蓉高速、高铁等多条现代化交通线过境石柱,石柱也因此搭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
石柱在唐朝武德年间建县,时间虽然短暂,却诞生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精彩民歌,被誉为“竹枝词”的活化石,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更是脍炙人口的世界级经典民歌。
在明朝末年,石柱女土司秦良玉,因战功卓著,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忠贞侯”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正史的女将,有“女长城”之美誉,受到家乡百姓的敬仰。故乡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人物,将女子称为“女将”,在民间传承近四百年,其“忠贞”品格激励着世世代代土家儿女。
2015年,我的故乡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9年,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搬掉5万多极端贫困人口这座大山。“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土家战贫精神,取得辉煌战绩,让石柱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生活保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山两水间,土家人在此繁衍生息,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鲜明,历久弥新,昔日“两山夹一槽”恶劣环境,因现代化交通的兴起,浴火重生,变成“两山两水”秀美风景,踏上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故乡的山,精美绝伦,故乡的水,如诗如画,故乡的人,勤劳勇毅。我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一草一木皆为乡愁,故乡的山水常伴我入梦。
(作者罗涌,笔名咸池河,男,文学学士,籍贯重庆市石柱县,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宣传文化人才库首批成员,中国法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重庆市两江新区。著有长篇小说《深山松涛》《连山冲》《蛮王寨》等多部作品。2024年1月获评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优秀作家”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