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星基金经理困局

提到公募基金,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明星基金经理所掌管的主动权益类的表现。

这几年,基金市场的重头戏似乎总是离不开明星基金经理。他们主要都是掌管着主动配置型的权益类基金,说白一点就是那些需要负责择股、择时和制定交易策略的“股市行家”。

然而,遵循着“万物皆能周期”的理念,这些昔日带领广大基民在股市获得巨大收益,从而吸引到大量规模的基金经理这两年的日子非常不好过。

以他们所管理的基金净值来看,去年大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净值下跌非常明显,这和他们原本所依仗的一些明星股票(基金经理重仓股)的股价重度下挫有直接关系。

这其实就是一个循环的原理,明星基金经理所重仓的股票可能会在2018年到2020年处于一个较好的上行周期,这段时期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也是节节高升,与之而来的是极大的个人明星光环,让很多基民误以为成绩优秀的基金会长期保持高位,于是大量涌入这些明星基金所掌握的基金产品。

一旦股市行情处于逆风,特别是2022年以后很多原先行业头部的大消费、新能源和科技股出现了大幅回调,重仓这些股票的明星基金经理由于所管理的市值非常庞大,难以及时调头,只能任由旗下基金的净值从高位不断下探。而此前对这些基金信任度高涨的基民这下子没了方向,是及时止损赎回所购入的基金还是只能硬扛着,看着自己的损失不断加大呢?

这其实是另一种炒股的思维在里面。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相当于1990年代的明星股票,基民其实还就是原来的散户,现在虽然交了管理费和托管费让基金经理操盘,但选择基金时候大部分基民依然是“盲人摸象”,和当年热炒明星股票的散户有形似之处,只是把钞票投给了基金经理而已。

然而,公募基金从本质上讲是来帮助个人投资者规避个人炒股过程中的信息差和具体操盘风险的,人们投资权益类基金的风险和以往直接投资股票显然应该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基金是专业人士帮着老百姓打理股市投资的中介体,即便短期内受到宏观市场的影响,其专业度和理性分析能力理应维持在超过普通个人投资者的水平。

现在,真正的烦恼其实从个人股民转移到了权益类基金经理身上。据我观察,去年明星基金经理在媒体前出现的频率已经大大少于此前几年,某些基金经理甚至在年终公开发布道歉类的信息,希望赢回基民的心。但真的有如此容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动逐渐“赶上”主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相对资深或者更有经验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被动投资基金产品(如被动指数基金或者ETF等)。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全市场845只股票ETF(含跨境ETF)总规模已经达到2.04万亿元。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转型步伐也正在加快。从去年开始,众多基金公司重点新发的基金产品已开始转向被动基金。而且这种转变已经超出了权益类的范围,尤以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新发规模的增长最为显著。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趋势。

据上海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全市场成功新发了1279只基金,合并发行规模共计11702.77亿元。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其中发行的指数基金数达362只,占比超28%,新发指数基金合并总规模为2953.9亿元,按照基金大类排名第二,占全年总募集规模超过25%。

去年新发权益类指数基金的增长以“中特估”概念指数为亮点,而今年以来的新发权益类指数基金则以热门主题被动指数基金、宽基指基以及指数增强型为主。

反观主动类新发基金的情况就大相径庭。据中金公司的研报,按单季度算,去年第四季度新发普通股票与偏股混合基金的数量分别为14只和75只,发行份额分别为18.5亿份和216.7亿份;整体来看,发行热度依然处于历史低位,市场情绪相对较弱。

从存量的主动权益类规模看,2023年的整体规模是萎缩的。去年第四季度,主动权益基金产品整体规模为约3.8万亿元,同比降幅达18.4个百分点。从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规模看,截至2023年底,管理规模TOP20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仅1人管理规模环比几近持平,其余均呈现不同程度缩水。

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提,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代表产品大部分都在去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亏损,甚至这前20明星基金经理代表产品去年的平均收益率与偏股基金指数不分伯仲。

这不免让人产生动摇:收取了更高管理费用的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主动权益类产品竟然在去年仅仅和偏股基金指数不分伯仲。

可以想见,在明星基金经理的成绩都和基金指数不分伯仲,整个主动管理基金盘面上在去年的业绩只能更加糟糕。数据也支撑以上观点:分投资类型来说,普通股票、偏股混合与灵活配置型基金2023全年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2.5%、-14.1%和-12.2%,统统不敌沪深300、中证500及中证1000等主流宽基指数。

指数基金扮演国家队“出手”的关键角色

除了在规模增长和业绩上表现突出,被动权益类基金在春节前后的一轮“国家队出手”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标的。

2月6日,中央汇金公司公告称,已于近期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以下简称“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

在这个背景下,上证50、沪深300以及中证500、中证1000为跟踪标的的宽基指数基金获得大量机构资金布局,中长期资金出手布局ETF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华夏基金表示,这体现了决策层对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重视,有助于短期市场情绪的修复和风险偏好的改善。

春节后的前几个交易日,延续从2月份开始的走高,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持续走高。该指数紧密追踪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企业,聚焦大盘蓝筹,大市值属性突出。

很多投资者会观察上述这些宽基ETF成交量短时间内的暴涨,以此作为神秘资金进入市场的信号。这从侧面反映出被动投资基金,尤其是ETF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独特优势。

基金公司显然不会无视这些,2月19日,10只中证A50ETF同日集中发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被动投资基金的原本在费率上就显著低于相对应的主动管理基金,而近期所新发的ETF则再进一步降低了费率。这符合从去年开始的监管层对基金费率下调的调控政策,降费的趋势已经从主动权益类扩散到了ETF上。这对基金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的。

尾声:不仅国内,公募的被动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其实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去年涨势良好的美国股市中,公募基金的被动化趋势也似乎不可逆转。

据普华永道最近的一份关于美国公募市场的报告显示,美国基金投资者对于费率降低的需求正逼迫美国基金管理人开始更加激进的“被动化”转型。普华永道估计,到2030年,被动型基金在美国共同基金/ETF行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会从2022年的44%上升到58%,为美国投资者提供更多低成本指数基金和ETF的选择。

相应地,美国投资者持续转向成本更低的被动型基金,也必然导致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收入减少。到2030年,普华永道估计主动基金和被动基金的混合费用率可能比2022年低19%。这种持续的费用下降压力可能会迫使资产管理公司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以保持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为此,除了运营成本上的削减以外,美国资管机构将通过推出更多被动产品来应对,这就产生了一种“需求—供应”螺旋互推的动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