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本篇非大路货,是作者本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思考。内容不想讨好所有人,内容有些干燥,自己加水调和。

2022年11月30日 ChatGPT 发布,两个月,月活跃用户突破一亿。2023年,中国口罩放开后的第一年,也被很多机构和相关业内人士称为AI元年。

脑机接口、印度登月、国内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与使用......2023看起来充满了科技感与未来感。

据说,ChatGPT导致了大量插画师失业,有人在用AI写小说,有人用它处理日常工作(表格、PPT),有人用它生成新闻报道,有人用它处理财务,我相信ChatGPT能做的事情远不止于此。

2024农历甲辰龙年,大年初六,也就是2024年2月15日,当所有国人在欢度春节的时候,老外(OpenAI)又崩个大招: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给工作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在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我价值。未来已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光耀门楣、求学求仕”的思想,孩子的发展路径必然会被挤压、变窄。

教育有时代性也有滞后性

有人说我:想得太多,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也有人说:要活在当下。但我们不能否认教育具有时代性和滞后性。作为一名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一定要洞察趋势,把握方向。

1、教育的时代性

通俗点理解: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所以教育要适应当下的时代属性,要符合当下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

举个例子: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有网友戏谑称:如果用刚恢复高考时的考卷,现在超过半数人都能考进名校!这句话肯定是正确的,但也反映出从1977-2024这近50年间教育的变化和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这就是教育的时代属性。

2、教育的滞后性

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发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后,从编撰教育内容到实施整个过程的漫长性。

举个例子:新世纪之初,大学最火爆的专业是计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毕业几年之后,和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聊天,询问他们专业的就业情况。同学说:“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中基本没用,大部分内容都过时了。想要胜任工作,要么有师傅带你,要么自己报班去学习。”这就是教育的滞后性。

所以,我个人观点认为:以目前情况来看,教育可能赶不上科技的快速发展,唯有提高孩子的内核强度,才是保持不被时代淘汰的不二法则。

强大的内核才是未来人才的竞争力

这个内核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养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对于心理健康这个词,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对于当下有较好的适应、调节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平正常,有能力区分现实与幻想;有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对外部环境有自适应能力;有丰富的情感与共情能力;能恰当内省、反思、觉察。

1、智力水平正常

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条件。

2、区分现实与幻想

儿童,尤其是6岁前的儿童常常不能区分现实与幻想,但是这种现象在成年人身上也会存在。例如:较低的安全感,走在路上感觉身边的人可能随时会攻击自己,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关系中总是担心被抛弃,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证明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这些表现,都是源自于自己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的幻想,是自己的心理投射。根本原因是在童年的生活时期,没有被恰当地对待。例如:经历过多家庭养育,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体验。

我给你讲两个案例吧:

一个叫小鱼的25岁女孩,曾经辗转寄养在四个家庭中,在她心中不仅仅有分离焦虑,对人的信任度也较低。她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几任男朋友都是被我作跑的,我知道对方很烦,但是我又忍不住想要去作。”

她需要不停地向外追求亲密关系,弥补自己童年时的安全感和爱的缺失。但在关系中,又不敢相信自己被爱的真实,幻想自己可能被抛弃的情景,所以需要不停的“作妖”才探寻对方对于自己的态度。

另一个40岁的中年人,在一个项目中被领导斥责,而选择离职,这是他辞职的第四家单位。每一次从入职到离职的表现都很相似,他认为自己的离职原因是:自己明明工作很努力,领导还要斥责他的工作,肯定是被领导针对了,所以发展空间缩小,甚至消失,离职才是明智的选择。

他没有意识到的是:每一次的入职,都是他在寻求或说重复与“严厉母亲”的关系。他将母亲投射到了工作中,每次被领导斥责时,便会激活童年时被母亲严厉对待的痛苦场景,而忽略了领导对于工作本身的要求。

3、保持情绪相对稳定

保持情绪相对稳定,并不是说不允许有情绪波动,而是能看见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极端化。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路怒症”引发的刑事案件,宝马反杀案我想你一定还有印象。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情绪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未被满足的期望,能够将情绪与认知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并能清楚知晓情绪背后的原因,才是保持情绪稳定的关键。

对于孩子的情绪来说,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他的情绪命名。例如:当你拒绝了孩子的某项要求,发现孩子不吃不喝,无精打采,你应该问问孩子“你是感觉到难过吗”?当情绪被看见,情绪便不会极端化的发展,能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给你讲个故事:

大约是零几年的事情,一个中年男人,在钢材厂工作,发了工资兴冲冲往家走。骑着自行车走到一座地道桥下,被两个人抢劫了。

当时监控少,警察也束手无策,这个哥们越想越气:我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去嫖赌,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凭啥让这俩小子给抢走了?他甚至怀疑,这两名劫匪非常熟悉他们厂的情况,否则为什么会在发工资当天出现,而后又消失无踪迹呢?

又到了领工资的日子,这哥们背着包,包里放了一把菜刀。“幸运”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同一地点,同样的劫匪,只是这次结局不同。他用自家的菜刀,砍死一名劫匪,另一名重伤。快意恩仇,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现实中他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4、情感丰富与共情

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情绪情感的体验与输出。

当一个孩子充分地体验过情绪情感,才可能具备有丰富的情感与共情能力。而现实中,部分家长并不允许孩子出现情绪,当孩子难过时:“你哭什么?憋回去?”当孩子快乐时:“你作业写完了吗?”

如果一个孩子不允许出现情绪,那么他也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情绪是不好的。在丧失了情绪体验的同时,也难以发展出共情的能力。因为在他的标准里,情绪是错误的,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所以你不值得被同情。

5、自适应能力

常常会有家长询问我:“我的孩子......我应该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极少给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原因很简单:第一,家长期望将自己作为家长的功能外包给我,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能力指导如何去做,并把握分寸;第二,当家长在自己的人格完整度较低时,即使给出方法和建议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再来一个故事:

一位刑事庭法官妈妈,每天都要接收很多的负面信息和情绪,她自己会不经意将自己的工作情绪带回家。

我们都知道,学习法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法官妈妈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的女儿却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十分笨拙”。

我建议:“如果你管孩子很累,而且发现效果并不好的时候,你就该相信孩子,将自主权还给孩子。”但是她笃定的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如果不管,她只会变得更差劲。

你看,她是不是难以执行?或者说,即使做了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期望将自己的“家长功能”外包给他人,家庭教育也从来没有固定的公式、模板给你直接套用。

想要发展孩子的自适应能力,需要父母亲帮助孩子来解决一些困难、复杂的问题,孩子会在处理问题中发展出自适应能力。

举个例子:你给孩子购买了1000块的拼图,孩子发现无从下手。孩子哭唧唧,家长心烦烦?

聪明的家长会这么做:“乖宝,你看这里有一棵大树,咱们先把这棵大树的碎片找出来好不好?”当孩子面临复杂、困难的问题时,家长能够发现问题(孩子的卡点)并能将问题简单化,或者说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问题。那么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自适应能力。

再比如,数学课堂中,老师教会孩子的各种问题的解题思路,也是发展自适应能力的方式之一。

6、内省、反思与觉察

内省、反思,是对已经过去的事和自己的方法、态度等方面的思考与总结,目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自适应能力。

觉察我认为是比认知更高级的一种状态,是对自己的认知、情绪、信念等方面的监控和反思。当一个人具备了内省、反思与觉察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进步,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语:无论哪个时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强大自身,才是应对各种变化的致胜法宝。

这篇内容的选题太过于庞大,一篇内容也没办法将细节全部展开。我想用这篇内容传递一个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孩子而言,成绩只不过是附属品;在其成年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足够能力获取生活所需的金钱,同时也能感受幸福。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养育这件事,你完全有足够能力养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文短言浅,难以言明所有,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或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