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会议指出,全国29个省份214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分批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商业银行,共涉及5349个项目。目前,已有57个城市162个项目已获得银行融资共294.3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今年年初,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白名单”政策。该政策旨在筛选出一批质量较好的房地产项目,由国有银行精准地向其提供贷款,为这些优质项目注入资金。

想要进入“白名单”的项目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处于在建施工状态。如果项目短期停工,但资金到位就能复工建设和交付的,也可以纳入。

二、有与融资额基本匹配的抵押物。

三、确定一家贷款主办银行,并建立贷款资金封闭监管制度。

四、预售资金未被抽挪或抽挪的预售资金已追回。

五、制贷款使用计划和项目完工计划。

由此可见,想要进入“白名单”并不是一件易事。该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挽救项目,推动保交楼,并不是拯救房企。因此,对于房企来说,如果想要继续恢复活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力盘活手中的资金,同时还要恢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对于烂尾楼业主来说,如果自家的项目已经进入了“白名单”,也不要过于放松警惕,即使建立了贷款资金封闭监管制度,业主们也不要放弃资金监管。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银行存在违规放贷、配合开发商转移预售房款等行为,甚至连保交楼的纾困资金都存在被挪用的情况,这些已经为业主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即使项目进入“白名单”,我们购房人对相关的房款也要进行监管,避免来之不易的房款被转移或者挪用。

虽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对项目的评估是否客观全面、监管是否完备、是否存在信息差等等。上述风险很有可能会导致烂尾楼业主收不到房、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等。站在银行和相关部门的角度,我们或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上述风险:

1. 严格筛选,客观评估。首先,必须确保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和企业都完全符合相关标准和条件,必须对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2. 加强监督管理。在金融和房地产交汇的地方,曾出现过不少问题。比如很常见的违规放贷,银行在根本不符合放贷条件下放贷;比如银行配合开发商转移预售房款等等。这些都是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所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时,一定要严格依法依规,一定要确保贷款的发放是基于项目的真实需求,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

3. 信息共享。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确保主管部门能够准确及时掌握相关融资进展及具体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获取企业以及房地产项目的最新进展和财务状况,以便及时调整。

4、严格执法。房地产市场出了这么多问题和执法不严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项目,一定要严格执法,以儆效尤。对于好的、遵纪守法的企业要鼓励,要支持,但是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更要严惩。

5. 强化房企的规则意识,行稳致远。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是缺乏规则意识的,作为房企,应把遵纪守法放在前面,要真实地反馈财务状况,要合法合规地使用信贷资金,要努力改善现金流,增强与金融机构的互信,这样才能长远发展。

6. 动态监测及调整。相关住建部门和金融监管局应定期监测白名单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项目和企业,及时调整,及时止损。

“白名单”的产生会进一步拯救更多的烂尾楼,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保质保量地将房屋交付到老百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