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一个夏日清晨,郑州火车站三号站台,汽笛声中,18岁的张天河、李海龙和王劲松正与家人依依惜别。他们即将踏上军旅生涯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不舍。

张天河和李海龙是新郑县的知青,王劲松是郑州铁路局的工人子弟。三个年轻人签了志愿,要到边疆去建设和防卫社会主义的江山。陌生的地方,严苛的环境,无法想象的困难,都没能阻挡他们报国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车启动,家人们挥手告别,车厢里弥漫着热泪。张天河望着父母渐行渐远,内心升起一股豪气。他要在新岗位上大干一场,就是给家人的最好回报。

两个月后,张天河分配到了四川某机械化步兵团当兵,和他一起来到连队的,还有老乡李海龙。两个少年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王劲松则被分配到了北京的某军事科研所,成为一名通信技术研究员。

新兵连的日子苦透了,可张天河和李海龙都毫不退缩,脚步从未有过停滞。他们相互鼓励,克服了一个个难点,从普通战士晋升到了班长和副排长。王劲松则埋头科研,在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获得了“优秀科技兵”的荣誉称号。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张天河和李海龙都已经是排长,负责一个步兵班的日常训练和政治工作。两家结成了姻亲,张天河娶了李海龙表妹马丽丽,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张旭。

连里的战士们都叫张排长“顺杆子”,因为他干啥啥顺,任务从来高质高量完成。李排长嘛,有点皮,经常逗大家开心。可一旦任务来了,他就不遗余力地驱使战士们“加餐加量”,认真负责得很。连长看他俩很顺眼,经常表扬。

王劲松已经是个正团级技术干部了,专业技术职务也升到了六级工程师。他最近主持的通信技术课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一个大校里都属于大事。所长高兴得不行,非请他吃顿饱饱。

1986年,张天河接到北京某部的交流通知,要调任副营职。虽舍不得老连队和李海龙兄弟,但他明白这是上级对自己的重用和锤炼。临行前,两家人喝了一整夜的酒,愁眉不展却也没法阻止命运的安排。

到了北京,张天河感觉一切都新鲜得紧。部队的装备,战士的气质,连村子都是他没见过的样子。好在同为步兵,熟悉起来也快。北方汉子咋咋呼呼的,但打起仗来一个个像老虎。这种氛围也让他逐渐适应并投入。

三年后,张天河升任营附,掌管后勤和维修保障。手下有500多号人,任务重得很。好在他心细如发,将士们也都称他“人民子弟兵的好爸爸”。李海龙那边则调去了云南边防第五团,当上了炮兵连的排长,日子过得很充实。

王劲松这时候已经是研究所的副所长了。他主持的光电通信技术在全军开始推广应用,直接为前线增加了不少侦察打击和防御能力。上级非常重视,把他评为首席专家,享受副军级医疗待遇。所里的年轻人都看他为目标和偶像。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张天河作为维和部队一员出国执行任务。那边炮火纷飞,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保证了重要通信设备和前线给养的运转。解放军的威武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张天河军旅生涯的光辉一页。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1年。张天河和李海龙同时转业退伍,在部队度过了他们青春中的25个年头。送别会上,老战友们痛饮畅想,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张天河选择回原籍单位安排工作,进入了省委办公厅当一名副处级干部。李海龙则在部队的安排下,去了郑州公交集团公司任副经理。两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出现了很大差异。

2002年,王劲松也转业了。他本可以去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担任教授,但他毅然选择自主创业。在几个学生战友的支持下,王劲松创办了一家新材料技术公司,专门生产光电和通信用的绝缘材料。

三人就此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张天河工作顺利,被部里看好;李海龙的工作非常繁琐,加上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常常深更半夜的才能下班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劲松的公司起步很不容易,首先面临的是巨大的资金压力。几个创业伙伴虽出资入股,但远远不够,银行贷款审批进度又太慢。好在通过学生时代的老师关系,王劲松从校企合作项目中攫取了启动资金,勉强达到了公司试运行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抓建设、抓市场、抓技术三大战役。新厂房很快完工,几条试制产品的流水线也陆续到位调试。

但销售途径狭窄,几大代理商不理睬这家新公司,国企院校的招标门槛也较高。王劲松只能自掏腰包,拿样品跑订单,终于打开了几家通信基站工程公司的大门。

与此同时,他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关,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几份重要科研课题的立项和鉴定为公司积累了市场资本,也为进军高端市场夯实了基础。

艰难历程让王劲松白了头发,但终于公司上了正轨。第一年结束时已实现盈利,现金流由负转正,还偿了高利贷,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下了资金。与此同时,张天河工作也比较顺利,李海龙则生活日益拮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直接冲击了国内市场。王劲松的公司由于产品单一,客户面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销售一落千丈,现金流骤停,这家年轻的企业瞬间陷入了深渊。

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劲松调动了身边所有的人脉资源。通过学生时代在军工系统的老领导和战友,他打开了几家军工企业的大门。

这些老客户实力雄厚,带动了公司一波井喷式增长。王劲松也获得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他老人家为之感叹不已。“劲松啊,干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

张天河这时候已是省委办公厅的副主任,受部里青睐,前途看好。李海龙的公交公司这几年亏损严重,他作为副经理忙得焦头烂额。

更糟的是,老伴得了严重的关节炎,治疗费用高昂。加上女儿要上大学,一下子三重压力降临到他头上,生活顿时困难重重。

2011年张天河退休了,享受副厅级待遇。他和老伴商量着要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买了车游山玩水。两老还报了书法课,添了不少文化乐趣。客厅里张贴的各种奖章,见证了他们退休后收获的小成就。

李海龙也在同年退休,但老伴的病恶化了。为了支付昂贵的治疗费,他不得不卖掉老房子,在路边开了间小卖部,夫妻两人从早到晚的看店,生活拮据。3年后,老伴还是没有熬过病魔的摧残,离他而去。孤独和沉默成了李海龙的主要伴侣。

王劲松虽然头发白了,但他的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主打军工市场的策略效果好,规模和效益逐年上升。他作为常务董事,依然坚守在公司最前线。

白天他带队开拓高端客户,晚上召集技术骨干攻关新产品。他深刻理解了“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真谛。 选择了这条创业路,他就必须坚持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知不觉中,三位老战友也都进入了花甲之年。素昧平生的人生道路,让他们各自品尝到了不同的人生味道。

张天河退休多年后,终于在书法创作上也小有建树,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受到书法家们的好评。他常常自豪地对儿孙们说:“爷爷当年是大写意派的,拿毛笔就是一挥而就的。”看着墙上挂满的奖状,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和骄傲。

李海龙在老伴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了许多年,日复一日地守着他的小卖部。孤独太久,他变得不再像以前那般豪迈潇洒,取而代之的是内敛和沉默。他会在深夜一边抽烟,一边出神的望着老照片出神,似乎在追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

王劲松的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市值过亿,成为行业里小有名气的明星企业。每年股东大会上,王老来了,所有人都齐声喊话:“劲松,加油!”现在的他,只在关键技术问题上指点迷津,其他具体事务都转给年轻人打理。他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感到心满意足。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青春已远去。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现在各奔东西,过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有成功有失败,有幸福有悲哀,种种选择和命运交织出了这三条互不相交的人生之路。我们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为家人为社会尽了力,这就够了......

一切,都在时代和命运的安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