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同一时段,在《熊出没·逆转时空》与《飞驰人生2》之间,我决定带娃去看《飞驰人生2》。虽然在“猫眼电影”,这两部电影的评分都是9.7分,但我认为,娃已经长大了,应该多看点励志电影,少看点动画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映4天,票房过11亿,也说明《飞驰人生2》确实很励志,而且“度娘”反馈也是如潮好评,特别是“中年奋斗”这个标签,非常契合当下的环境,也符合我的心理需求。

可当我花了120分钟,憋尿看完整部电影,却没被“励志”到,反而觉得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讲述一个被规则戏虐的“意赢人生”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规则的层级被完整展现。首先,是赛事主管马总,他是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制定和解释规则的绝对权利,同时对赛事的大小事务拥有决策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规则的技术官员,就是那位出场镜头只有几个的赛事技术负责人,他虽然也能参与规则讨论,但只负责向决策层提供技术支持,没有更多话语权,他是为规则及制定者服务的。

然后,是规则掮客,车队经理叶经理,作为车队与赛事的中间人,他通过各种方式的利益输送,让赛事主管的权利变现,同时也让所在车队和自己获得巨大利益,某种程度上,他也能影响规则的制定。

最后,是规则参与者,就是主角张驰及他的车队,他是这个规则金字‬塔的最底层,除了严格遵守规则之外,他们没有任何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里,张驰熟读赛事“蓝皮书”,对其中的规则倒背如流具体到页;他也是规则的坚定捍卫者,当徒弟厉小海想提前进赛道练习时,他断然拒绝:规则禁止。

反观赛事主管马总,就对赛事规则的具体条款没有那么熟悉了,还需要临时翻书查看。规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用来遵守的,而是用来使用的。比如当叶经理的车队在碰撞测试中作弊,按规则需要取消比赛资格,马总就立即运用规则解释权,说这种情况没有先例,需要开会讨论,然后运用规则制定权,保住了叶经理车队的参赛资格。

同时,当张驰意外发现,导致自己五年前冠军奖杯丢失的发动机封铅找到了,要求赛事主办方给个说法的时候,马总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再追究有什么意义?张驰说,他接受过去,也可以不要奖杯,只希望还自己一个清白,却依然被拒绝。在马总眼里,张驰的清白一文不值,规则是维护自己利益和赛事体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规则面前,张驰最大的反抗,只是那一句:这规则不公平!他所能做的,还是只能老老实实按照规则比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实力。

本片的结局,不出所料,中年大叔张驰奋斗成功,但成功的却不科学。他就凭一股子拼劲,开着一台并没有准备好的赛车,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比赛,再次到达人生巅峰。

我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韩寒当年也做过汽车拉力赛的车手,还多次获得过冠军。从专业车手的角度评判,一个车手仅凭意志,开一台“烂车”也能获得好成绩,这样的剧情他自己信吗?这不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维逻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故事里还有另一个“规则”,就是那个生产“老头乐”电动车的车厂。本来销路很好,突然规则变了,禁止销售了,企业面临紧急转型,却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一次汽车拉力赛。他们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却对经济规则的制定没有一点话语权。

当然,结局还是那个结局,梦想成真皆大欢喜。可是仅仅100天时间筹备,区区400万后来压缩成200万元的投资,临时凑成的5人草台班子,就能在拥有31年历史的史上最难拉力赛中夺冠,你说韩寒这位车手导演的胆子大不大?

所以,我说,这个故事只是导演、演员、观众们一厢情愿的“意赢人生”罢了,现实中的我们不可能赢,最多只能选择是狗扑屎、还是大屁兜的摔法。反正大过年的,嘻嘻哈哈大家看个热闹就得了,谁也不会去深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选择电影场次这件事上,我好像也是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我决定了看哪一部片子,不看哪一部片子。而我的儿子,他们则成了“规则参与者”,他们的决定权暂时被我“代表”了,只能听我的,跟我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什么我可以这样呢?我想,一是电影票是我出钱买的;二是儿子未成年,作为监护人我可以替他们做决定,在他们十八岁之前。

我想,决定规则制定者与参与者二者关系的原因,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这两个方面,一个经济原因,一个能力原因。

正如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又被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离不开17世纪及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和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一个是思想上的成熟与独立,一个是经济上的强大与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近三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一千多年的君主制,初步确立了法国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这才颠覆了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与参与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