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给雍正皇帝点赞,因为他的改革改变了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工资待遇的太低的问题。
  • 他的这种思想和做法至今还被引用。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曾以“高薪养廉”的制度让国内的“铁饭碗”羡慕不已,岂知这种制度却是清朝雍正皇帝发明的。

在清朝以前,官员的工资都很低,甚至没有,那些“公仆”的俸禄,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

那么官员们靠什么支撑自己的脸面,维护自己前呼后拥仆人们的费用呢?

一是指望皇帝的赏赐,二是灰色收入,那些潜规则内的来项,才是官员们对权力孜孜苛求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魏时期,经济发展,国库逐渐充盈,冯太后见国库的缎锦很多,就让大臣们去拿,规定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有的官员背负肩扛胳膊夹尽其所能,为了那点东西出尽了洋相。

但官员们无奈啊,因为朝廷不给工资啊!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能不贪污吗?关键是他们真缺钱。

到了明朝稍微好一点,可俸禄依然很低,张居正刚刚当权的时候,朝廷也没钱,没办法老张只好把储存在仓库中的苏木拿出来给官员们顶工资,让官员们去卖这种贡品来换取工资用。

没想到这项以实物顶工资的方法竟然逼死了一个六品京官童立本。

童立本原来在基层干过县令、同知,凭着一些外快还能勉强生活,谁知道升任京官后生活却没了保障,面对痴儿、瘫母,想不开的六品官竟然上吊自尽,这都是工资太少惹得祸。

雍正继位后,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基层那点事有了深刻体会,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心中诞生。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

雍正当政后实施了“耗羡归公”的制度,在控制地方官员任意加价的同时,采取了“养廉银”制度。

所谓的“养廉银”,顾名思义就是各省从每年所收取的耗羡中,按一定的比例,拿出一定的银两,来补助官员生活、办公等。

“耗羡”,我们可以理解为农业赋税。

当时的官员,或通过科举,或通过捐纳(就是花钱买官),或通过恩荫(类似于接班)来出仕。

“做官”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一种荣显,但荣显的背后往往是赚取更多的利益,不然十年寒窗苦读为了什么呢?

文章开始说过,官员工资那么少,还要维持生活,填饱肚子,怎么办?也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另开财路了。

封建官僚制度和低工资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得官吏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也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当官不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成了封建帝王要求官员的标准。

既然有了诸官员学习的榜样,那么为老百姓服务也应该是官员分内的事,可在人性,特别是现实面前,让官员们勒紧裤腰带就成为一种空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建社会对耗羡的征收弹性很大,掌握在一群官僚手中,使他们有机可乘,产生严重后果,甚至集体腐败即由这种政权体制的原因所造成。

雍正认为,收支适当,不会影响所谓的廉洁。让官员们都空着肚子办公,谁也做不到。

问题的关键就是官员们的经济实力是否与他们的身份相适应。如果二者不相适应,那官员们贪污腐败、胡作非为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雍正决定把收取的赋税拿出来一部分用来提高官员的生活标准,按照其职位高低,定期向他们发放一定数目的养廉银,以求根本解决官员腐败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养廉银是这样定制的,总督每年有养廉银2万两左右,巡抚有1.5万两上下,布政使有1万两上下,到了州县一级也大约有一二千两。

这些钱对于一般百姓家庭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养廉银的实行让官员们的收入有了大大地提高,让官员们能趾高气扬地生活了。

发放养廉银的范围,从总督巡抚到知县巡检的各级官吏,往下就不发放了。

像那种基层胥吏这样的“临时工”是不会被发放养廉银的,那么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只能想办法来解决生活问题了。

养廉银数目总的说来要根据官员职位高低而定,但各个省之间由于政务有繁有简、赋税有多有少,所以数目也不一样。

像是江浙那些经济发达富庶的省份就不是西北那些荒凉之地所能比拟得了的。

一般说来,养廉银的数额比官员的俸禄要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一百倍。

如山西巡抚诺岷每年的养廉银竟高达3.17万两,是他原来俸禄的204.5倍!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养廉银也有2.89万两,是他原俸禄的186.5倍。

但他们比起两江总督李卫来还不及。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地方大小官员的俸禄明显增长。这对于促进官员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澄清吏治,稳固朝廷财政收入,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雍正实行的这项改革极大地调整了自封建制度以来所推行的官员低俸制,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山西在实行耗羡归公时最早规定,耗羡银可以用作地方办公费用。

随后,各省也纷纷实行,逐渐将办公费用固定下来。

各衙门的办公费用,根据各地政务繁简和事务多少的实际需要而固定下来。所以上下浮动不大。由此,地方政府可以比较固定地使用自己的收入。

这样,不但加强了计划因素,还使收支基本趋于平衡。

使得办公费用不仅可防止贪污、制止腐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那就是从固定办公费用开始,萌芽出一种数字化的精确的官方管理理念 。

与以往粗放型的官方制度相比,办公经费固定化不仅促进了各个地方的财政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的行政管理。

另外,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清除了官场所积累下来的陋习,让雍正王朝出现了风正气顺的廉明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更多的作用是清明吏治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的堕落在于钱没有多。

虽然养廉银制度的实施,让官员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让他们的腰杆挺了起来,但官场多年的陈规陋习还存在。

为此,雍正发布上谕,禁止钦差大臣接受地方官员的馈赠,督抚也不准以钦差大臣驾到作为借口向州县摊派。

雍正先从最易受污染的钦差开始改革这一风气。

这一方面,河南巡抚表现极为突出,革除了一切节礼、寿礼以及常规性礼节。

特别是田文镜在任时,对地方官向上级递交礼品一概禁止,田文镜自己也做榜样,对下级官员馈赠的任何礼品绝对不收。

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像是田文镜那样亲做楷模,听从皇上的谕令。

雍正五年(1727年),巡察御史博济视察江南,根据以前的定规,向驿站伸手索要礼物。

哪里想到此事被人打了小报告,雍正最恨这种阳奉阴违的小人,马上把他革职,让当地对他进行审讯。

河南巡抚田文镜说:要想禁止各州县增加耗羡和摊牌,必须先对上司约束,想约束上司,必须要先清除陋习。

为在全国范围内严禁打击这种提高了薪水而不能养廉的作风,雍正颁布命令:官员凡是接受礼物的,一律处以重罚。同时还对其上级督抚予以追究。

雍正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只要国库富足了,什么都好办。

许多封建社会的改革家都有这样的幻想,无论他是改革大臣还是改革皇帝,都是如此。

雍正也是历代封建帝王中亲自主抓并一贯到底的皇帝。

在他之前的那些变法中,像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都是大臣主持,皇帝支持的变法。而像是雍正王朝这样的改革,雍正皇帝则是第一人。

为雍正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