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自卫反击战将中印两国推向了彼此仇敌的境地。而对于印度来说,联合更多的国家来孤立中国,也成为其外交努力的方向。

印度拉拢美国的举措

美国是中国的宿敌,印度与之接近和靠拢,以寻求支持,双方共同对付中国。随着中印边界冲突的激化和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的上台,印美关系日益密切。

肯尼迪及其政府对印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他看来,印度在亚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所展开的竞争,关系到自由民主世界的可信度以及美国的安全利益。

在执政前,肯尼迪就强调美国应该支持印度的民主体制,支持印度在经济领域同中国竞争,他认为印度独立和共产党在中国执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两件大事。

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国和印度有了一起对付中国的共同利益的交合点。

时任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代主席斯帕克曼就曾说,我们知道印度正在其境内的东北边境对中国施加很大压力,我们早就想它这样干,现在它正朝着这个正确方向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10月21日,中印边界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应尼赫鲁要求为印度提供防务援助。

10月23日,尼赫鲁约见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来所,要求美国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向印度提供武器,包括高空运输机和其他军事装备。

10月25日,印度向美国等一些国家首脑发出紧急呼吁,请求给予道义同情和物资支援。得到印度的紧急求援要求后,肯尼迪做出了积极反应。他向尼赫鲁表示,我完全同情你的处境,你在同中国人打交道中已经表现出了高度的克制和忍耐。

10月27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来斯在征得国务院允许后,第一次正式宣布美国政府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国际边界线。

10月29日,肯尼迪还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来斯给尼赫鲁两封私人信件,表示同意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尼赫鲁向美国驻印度大使表示,印度需要美国的援助,同时希望尽可能避免激怒苏联。美国决定向印度提供6000万美元的紧急军事装备,并派一个50人的军事代表团访问印度。为满足印度的要求,美国特意避免使用“盟友”和“军事援助”字眼。

在印度开出请求援助清单后5天,11月1日,4架美国军用飞机从西德的美国空军基地启程,将第一批美国军援物资运至印度加尔各答。以后每天有8架运输机着陆印度,每架运送约20吨武器装备。

据美国新闻处11月7日报道,仅一周时间美国就为印度空运了价值约500万美元的轻型武器装备。而正式签订美国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协定是11月14日,也就是说,在协定签订之前就紧急运输,应该说是史无先例的。

11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为自己求援美国的行为辩解,他说美国的军火供应是无条件的,也不附加任何要求,因而不会影响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和地位。

11月20日深夜,在瓦弄和邦迪拉先后被中国军队占领后,尼赫鲁急忙给肯尼迪写信,要求美国紧急派出15个轰炸机中队来攻击中国的先头部队,保护印度城市。

于是美国从太平洋派了一艘航空母舰“进取号”驶向印度海面并进入孟加拉湾,向中国发出强硬信号,如果冲突威胁到印度的领土完整,美国将向印度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美国向印度提供了97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其武器装备包括轻型山地炮、防空雷达、通信设备、运输机和直升机以及能在寒冷条件下使用的军事装备。美国还派遣一个美制C一130运输机中队前往印度,帮助运送官兵到阵地。此外,善于在寒冷气候下进行医疗救护的美国医务人员也被派到印度做顾问。

印度向美国提出的各项要求均得到满足,只有一项被美国所拒,即进口F一14战斗机。

战争期间,美国投入大量武器,培训人员,组织印度情报网,训练“西藏游击队”,建立监控和侦察设施,为“西藏游击队”空投供应,印度空军由于没有任何飞机能用于空投,因而尼赫鲁在原则上也不反对让美国人从恰巴提阿秘密基地驾驶U一2飞机从事这一任务。

中印边界战争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南亚次大陆成了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对抗的新地区,因此需要继续确保印度的防务和军备需要。

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也向美国驻印度大使表示,印度政府愿意同美国在亚洲各地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合作。

1962年11月22日,美国和英国分别向印度派出了以艾夫里尔?哈里曼为首的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高级顾问代表团及以邓肯?桑迪斯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两个代表团同时来到印度,评估印度的国防需要。然而他们看到的是印度大部分军队不是部署来防范中国,而是防范巴基斯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对此,他们向尼赫鲁表示了不理解。他们强迫印度与巴基斯坦谈判以解决克什米尔争端,双边谈判虽经6轮部长级会谈,但终因在克什米尔划界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而失败。

1962年12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拿骚会晤,达成“拿骚协议”,决定为印度提供1.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由美国和英联邦对等分担。

1963年6月,美英两国首脑在英国的苏寒克斯再次举行会晤,进一步决定为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帮助印度加强国防,抵抗中国可能再次发动进攻的威胁。

此外,印度还与半官方的美国广播电台“美国之音”达成一项协议,以帮助印度抵制中国的宣传。最后,印度毫不犹豫地把美国第七舰队迎进了印度港口,印度与美国还有效地扩大了情报方面的合作。

印度与苏联的接近

印度也与当时世界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接近和靠拢,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相互合作。

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的立场,苏联基本上一直偏袒印度一方,而以印度在新兴亚非民族国家的地位和声誉,可以帮助苏联打败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推动新的和平共处路线,中苏分歧和中印争端,是促成苏联与印度关系日益密切的另一重要因素,苏联日益将印度视为抵制中国在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影响日益增长的重要力量。

检验印度和苏联关系的第一个重要事件,是1959年8月爆发的第一场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即朗久事件。

1959年9月6日,中国向苏联驻华大使馆通报了朗久事件,9月9日,苏联驻华代办向中国政府提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朗久事件的声明,中国认为苏联态度偏向印度,劝苏联不要把这个体现中苏分歧的声明公之于世,苏联的官方通讯社塔斯社仍然公开发表了这一声明。其原因和目的在于,以此表明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发生裂痕,自然不愿支持中国;不想因支持中国而影响其与印度的关系;不想因支持中国而影响其与美国的合作。接着,苏联领导人两次访问印度,向印度表示政治上的支持。

1960年6月,时任印度总统普拉萨德访问苏联,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称苏印关系堪为各国关系的典范。1961年9月,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再次访问印度,印苏两国发表联合公报称这次访问标志着两国之间友谊和合作进一步加强。1961年12月,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印度,他宣称印苏关系进入了广泛合作的新时期。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继续增加,并设立新的军事援助项目。

1961年,苏联向印度提供10架米格-4直升机,8架安-12运输机和6台用于装备印度HF-24飞机的喷气发动机。1962年夏,苏联答应向印度提供19架米格-19飞机,并将在印度建立飞机的零件生产线,印度可以用卢比或商品支付购买这些武器装备。

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尼赫鲁反驳说,向苏联购买武器是印度的国家主权,任何国家无权干涉,并表示此事纯属商业行为,并非是对苏联的政治顺从。

1962年7月,苏联将导弹运往邻近美国的古巴,引起导弹危机,紧张关系加剧。中印边界冲突也最终导致1962年10月下旬爆发边界战争,在是否支持交战双方中的某一方的表态中,苏联官方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62年10月20日,赫鲁晓夫致信尼赫鲁,规劝尼赫鲁接受中国提出的会谈建议。1962年10月2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支持中国的立场,称苏联人民将中国政府的停火声明看作是真诚关心与印度关系,并渴望停止冲突的明证,赞同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官方立场,赞同中国关于脱离接触进行会谈的建设性的和平建议,敦促印度接受中国的和平建议作为谈判的基础。然而不久,苏联又转变了立场。1962年11月5日,《真理报》发表社论,号召中印停火,但是没有为谈判设任何前提条件。

1962年12月12日,苏联进一步向印度示好。

1963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社论,再次表示了亲印度的立场,警告中国不要在中印边界重新制造麻烦,应接受“科伦坡建议”。

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到1963年春季后开始加快,1963年8月,苏联和印度签订转让轻型和重型坦克地对空导弹协议,苏联同意帮助印度建立导弹训练中心,提供雷达和必需的训练设备,1963年底,苏联帮助印度建立了一系列军工厂,如飞机架构厂、发动机厂、空对空导弹和雷达设备厂。1964年,苏联向印度提供44架米格-21飞机、20架直升机、70辆T一76坦克。

苏联确立了自己作为印度主要武器供应商的地位,加大了对印度军事援助的力度,到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共接受了苏联约7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第三世界国家的选择

在全球范围,除了上面提到的印度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关系共同对付中国外,中印两国还围绕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展开斗争。

在亚非领导权问题上的真正的外交战斗,开始于中印边界战争之后,两国发起了抵消彼此在新兴民族国家中的影响的斗争。

中国的矛头主要针对印度的不结盟,认为印度已经与美国和苏联结成了非正式的军事联盟,最终脱掉了不结盟政策的外衣,并正在与美帝国主义者和苏联修正主义者勾结,镇压亚非世界的进步运动和人民解放运动,出卖印度人民和亚非人民利益。

除了发动针对印度的意识形态宣传外,中国还派出使团到亚非世界一些国家阐述中国在中印冲突上的立场,扩大中国在亚非新兴民族国家中的影响。

1963年12月1964年3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对10个非洲国家、3个亚洲国家和1个东欧国家进行访问,目的在于寻求友谊,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开辟中国和非洲国家业已存在的友好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

中印两国围绕亚非新兴国家的斗争导致的结果是,1963年在坦桑尼亚莫希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亚非新兴国家中的“亲华派”和“亲印派”公开分裂,“亲印派”主张苏联和马来西亚参加会议,而“亲华派”以地理和种族为由反对苏联参加会议,结果是“亲华派”获胜。

中国声明在莫希会议上,有一个国家(印度)代表的言行有损于亚非团结和反帝运动,有悖于亿万亚非人民的热望,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1964年在开罗召开的不结盟国家会议上,印度提议派一个不结盟国家专门使团前往中国阻止中国进一步制造核武器。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参加会议的“亲华派”国家的支持,这个计划也没有付诸实施,与印度建议相反,这次不结盟会议联合公报甚至在不结盟国家主要关心的事项中没有包括裁军。

虽然中国并没有参加会议,但是印度发现它在会议期间,几乎在每一步骤上都受到明显同情中国的国家的联合阻挠,这一联合以印度尼西亚为首,得到加纳、几内亚、马里和坦桑尼亚的大力支持。

可见,1963年的莫希亚非会议和1964年的开罗不结盟国家会议以及1965年的亚非会议,显示了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公开分化,与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两国为了抵消彼此在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而展开的外交竞争。

中国的攻势——联合巴基斯坦

面对印度拉拢美苏的外交攻势,中国采取的策略是与印度的敌手巴基斯坦接近和靠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对付印度。

中国和巴基斯坦早在1951年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印边界战争之前两国关系发展缓慢,1962年之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进入了“全天候友谊”,之前中巴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印关系比较密切,中美关系又十分紧张,而巴基斯坦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对于与中国的关系,自然是采用实用主义的观望态度。

不过,中巴关系仍然维持着一定程度的谨慎发展。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声明,巴基斯坦与中国有着最友好的关系,中国不是帝国主义,中国从未将任何其他国家置于它的“卵翼”之下。他还告诉中国总理周恩来,巴基斯坦并不担心中国的“威胁”,也不会卷入未来的中美战争。巴基斯坦的姿态得到了周恩来的积极响应,他邀请巴基斯坦领导人访问中国。1956年中巴两国总理实现了互访。此后,中巴关系在中印友好和中美敌对的气候下继续谨慎小心地发展。

鉴于克什米尔争端的敏感和复杂,且在地缘上与中国接近,中国领导人没有追随苏联公开支持印度的路线,没有对克什米尔争端表明明确的立场,而是采取不偏相任何一方的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双边谈判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周恩来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曾将克什米尔争端概括为“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果”,呼吁印度和巴基斯坦举行谈判,和平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不赞成任何第三方介入这样的谈判。

周恩来和尼赫鲁在1960年举行中印边界问题最高级会谈,及后来中印双方又举行了三轮官员会谈,中方拒绝讨论喀喇昆仑山口以西的克什米尔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理由是它不在谈判范围,因为克什米尔的那部分地区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1月15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宣布,中国接受巴基斯坦建议,同意勘定巴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的边界,并说巴基斯坦同中国有着“非常友善”的关系。

1961年3月28日,巴基斯坦政府正式提出举行边界谈判。

1962年2月27日,中国提出一项在克什米尔争端最终解决之前的中巴边界临时协议,很快被巴基斯坦接受,并于5月3日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决定开始谈判,拉扎将军再次被任命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全权进行边界谈判。

这一年10月13日,即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前一个星期,中巴边界谈判在北京开始,印度对中巴撇开印度就克什米尔的边界谈判表示“极大愤慨”,向中国提出抗议。称巴基斯坦同中国之间没有共同边界,中国要在法律上属于印度的领土划定一条不存在的共同边界的建议,是为了达到中国近几年来一直追求的侵略印度的目的的一个步骤,并宣布印度将不承认中巴之间达成的任何边界协议。印度之所以发表这样的声明是因为,它一贯主张整个克什米尔是印度的领土,克什米尔争端并不存在。

中巴于1962年12月26日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双方就边界的位置和走向在原则上达成了完全一致。1963年2月22日,又宣布,双方就边界划线的详细文本达成了一致,并于同年3月2日在北京签订最后的边界协议。

此外,1961年7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在访问美国期间宣布巴基斯坦准备在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时投赞成票,在这一年秋季的联合国大会上巴基斯坦代表第一次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陈世俊

1962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陈毅与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阿里?布托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放弃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中立立场,转而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敦促克什米尔问题应该根据公民投票解决。1963年1月5日,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双方签订了第一个《中巴贸易协定》,1963年8月签订《中巴航空运输协定》。1963年7月17日,巴基斯坦外长阿里?布托在巴基斯坦议会上曾说明:“在与印度的战争中,巴基斯坦不会孤单,巴基斯坦会得到亚洲最强大的国家的帮助。”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次年3月阿尤布汗总统访问中国,中巴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政治上,巴基斯坦成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反对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坚定支持者;中国调整原来不偏不倚的立场,支持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

中巴两国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教育,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合作有了广泛深入的发展。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都坚定不移地站在巴基斯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