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军区出现人事变动,开国中将、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袁升平年满70,从岗位上离休,当选中顾委委员。这么一来,政委的职位便空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军区是大军区,又承担着卫戍首都的重任,必须由一位有资历、有能力的人主持军区工作。中央军委经过商议后,决定任命罗应怀为北京军区政委。

罗应怀是开国少将,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本该是接任政委的不二人选。可是,罗应怀得知后,直接拒绝了这一任命,表示:“我要响应中央‘干部年轻化’的政策,给年轻人让路,就当是我为党和人民作的最后贡献!

罗应怀主动让贤,得到了军委的批准。军委不得不考虑其它人选,最终任命傅崇碧为新一任北京军区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岁当红军,“打不倒的掌旗兵”

其实,罗应怀只比傅崇碧大一岁。1982年,时年67岁的他在平均年龄62岁的大军区领导班子里,已经算是老大哥了。也正因如此,他才推辞政委,把机会留给更加年富力强的人。

1915年,罗应怀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叫做罗家湾的小山村里。黄安(今红安)是有名的将军县,走出了249位将军,如大名鼎鼎的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罗应怀也是其中之一。

与许多开国将军一样,小时候的罗应怀吃过不少苦头。他家里本来就穷,父母又体弱多病,无奈之下,他8岁出门要饭,10岁那年给地主家当了长工。

1926年,黄安地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1岁的罗应怀深受感染,参加了儿童团。一年之后,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爆发,罗应怀扛着红缨枪闹革命,展现出少年英雄的风范。1929年,得知红军在大别山区活动,罗应怀毅然告别父母,参加了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红四方面军成立,罗应怀成了红34团下面的一名战士。红34团的团长 ,正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

罗应怀刚进部队的时候,当的是“掌旗兵”。所谓掌旗兵,就是把红旗打到哪里,战士们就冲到哪里。因为掌旗兵冲在最前面,又不携带武器,伤亡率是部队最高的。多年之后,罗应怀就曾感慨:“掌旗兵最危险也最光荣,我们部队活下来的就我一个。

红34团攻打黄安时,罗应怀本来是掌旗兵,可战斗打响后,他落在了战友们的后头。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团长许世友也挥舞着大刀冲了上去。罗应怀急于立功,什么也不顾了,也跟着冲了上去。

战斗结束后,罗应怀胳膊上挂了彩,他自己却毫不知情,卫生员给他包扎才看出来。许世友就喜欢这样的兵,乐呵呵地说:“这个掌旗兵,以后就跟着我混吧!

罗应怀作战勇敢,革命年代先后12次负伤,一次比一次伤得严重。不过他的官也是越做越大,到长征结束时已经是营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冒国军领经费,穿越白区

罗应怀虽然没读过书,但头脑灵活,总能随机应变,抗战时期,他曾假冒“国军少校”领经费,又惊险又有趣,晚年的他提及此事仍津津乐道。

这件事情发生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刚在平型关取得大捷,引起全国轰动。国民党为了安抚民心,也不得不做出姿态,派人到延安慰问伤员。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罗应怀身负重伤,左手被子弹削去一半,右腿也中弹,自己强忍剧痛把弹片挖了出来。因为这次负伤,红军抵达陕北后,罗应怀不得不离职休养,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

当时,国民党只给延安发少量军费,甚至对边区进行封锁。边区的经济很困难,像罗应怀这样的学员,每月只能领到几毛钱的生活费。这次国民党慰问团到延安,罗应怀和同学们打起了主意,决定“骗”些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骗呢?国民党慰问团登记伤员时,罗应怀告诉对方:“我是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2营的少校副营长,在平型关战役中负伤。”

八路军属于国民革命军编制,伤员有经费,可实际上,罗应怀还在抗大学习,没有编制。但慰问团哪里知道这些,看罗应怀伤得很重,分两次一共给了他110元。这些钱罗应怀没有留一分,全部上交了中央。后来慰问团得知后气得大骂:“上了这个人的当了!”

罗应怀糊弄国民党,这还不是唯一一次。1940年5月,在军委总后勤部的安排下,罗应怀带着十几名战士坐卡车从延安出发,到新四军前线去。因为要穿越白区,国民党正加紧对新四军的迫害,罗应怀灵机一动,换上了国军的少校军装。

果然,当卡车开到洛阳,驶上洛阳桥时,一队荷枪实弹的国军守卫将罗应怀一行拦了下来。罗应怀没有慌乱,整了整身上的军服,径直来到守卫们身前,喊了声;“稍息!”

守卫们一看,真以为罗应怀是国军长官,连忙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新四军团长,血战朱家岗

完成任务后,罗应怀正好碰上了彭雪枫的部队,便留在新四军,后来当上了4师11旅26团的团长

革命年代,罗应怀经历无数血战,其中最让他印象的当属朱家岗战斗。

1942年11月,淮北寒风刺骨,进入寒冬时节。就在这个时候,日军派出精锐部队平林师团、伟伪军两个师共1万余人的部队,对淮北一带进行“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4师。在短短33天的时间里,淮北的中国百姓遭到重创,上万人殒命,数千间房屋被烧毁。

新四军4师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作战。师长彭雪枫要求11旅旅长韦国清,在根据地内拖住敌人,拖垮敌人,再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韦国清领命后,又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罗应怀的26团。

1942年12月9日,26团运动到朱家岗,准备休整一夜,次日攻打金锁镇。快天亮时,罗应怀突然听到一声枪响,连忙跑出去查看。这时哨兵也赶了过来,报告说:“朱家岗被敌人包围了!”

是坚守待援还是迅速撤离?罗应怀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战斗到天黑,等待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天亮到天黑,虽然只有十几个小时,但敌人人数众多,装备先进,能不能抵挡住是个问题。罗应怀没有慌乱,迅速指挥将士们进入阵地,在三里长一里宽的朱家岗与敌人展开激战。

在罗应怀的回忆录里,讲述了许多朱家岗战斗的故事。

比如,上午8时,敌人一个小队冲上交通沟时,一个姓王的小战士大喊一声:“不怕死的,就上来吧!”随即抽出大刀,与敌人扭打在一起。

比如,2连孙连长带领一个加强班接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敌人采用狠毒手段,让狙击手爬上80米外的屋顶,向交通沟射击,我军一下子牺牲了五六名战士。孙连长气得大骂:“好毒啊!正面打不过,就给我们来阴的!”话毕,他就命令大家集中火力,端掉敌人的火力点。

罗应怀也在这场战斗中负了伤,幸运的是到天黑前,旅长韦国清率骑兵部队赶来,两军合力,打了一场大胜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婉拒军区司令: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解放战争时期,罗应怀曾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当年那个跟着许世友打仗的“红小鬼”,此时已经是许世友的得力帮手了。济南战役前,罗应怀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后勤部动员了50万支前民工,囤积了1.4亿斤粮食,解决了前线部队的补给问题。

1955年,时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的罗应怀,从刘伯承元帅手上接过了少将礼服,入围开国少将之列,回忆起授衔当天的场景时,罗应怀说:“当时的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此后,罗应怀又历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1982年北京军区领导层变动,中央拟定他为政委,他坚持不受,向中央申请: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罗应怀的表态,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肯定,专门在军委会议上表扬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生活中,罗应怀也一样高风亮节。他在福州军区工作时,三弟罗应西来找他,求情说:“你侄子在老家没有工作,帮帮他吧。”

听说是来求工作的,罗应怀脸色大变,好好把三弟教训了一顿,让他回家去了。三弟一开始很生气,回去后想通了:哥哥虽然是开国少将,但权力是国家和人民的,不是他罗家的。

罗应怀对待家人严厉苛刻,却十分照顾乡亲们。当三弟请他为村里通电、通水时,他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罗应怀在北京工作期间,红安县来人说,县委县政府想在北京设立一个办事处,方便招商引资,可资金不够,找不下建房的好地段。罗应怀听后,立即派人寻找地皮,解决了这个问题。房子盖好后,罗应怀还送去了一整套办公桌椅。

2010年,罗应怀这位被李先念评为“九死一生的战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