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甘岭老兵含泪自述,打仗不是拍电影,上甘岭战役有多艰难?

1956年,一部名为《上甘岭》的电影火遍大江南北,这部讲述朝鲜战争中最艰难一战的影片,让无数中国人落泪。

而其实在影片完成拍摄,小范围的上映时,就有一些上甘岭的老兵提出过意见。

在老兵们的眼里,战争远比电影里描述的可怕的多,大家的情况非常艰难。在他们的建议下,电影进行了一些改动,并于这一年年底上映。

但在老兵们的心里,上甘岭一战比电影残酷太多,在他们的采访与自述里,我们才能窥得当年的一角。

那么,当年上甘岭战役到底有多么可怕?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争中的最为惨烈的大战,在上甘岭爆发。

这场战斗对于美国方面来说非常重要,只要能打赢这一战,夺下上甘岭地区,美国就能在僵持不下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筹码,甚至一举结束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因此,美国为此准备了300多门大炮,40余架飞机,以及120辆坦克,朝着上甘岭进发,并认为,这样的攻势之下,他们仅需要5天时间,只需要2个营的兵力,就能获得胜利。

但美军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可怕的,让他们彻底无法忘记的战斗。

美军在这个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最终投入了6万多的兵力,鏖战43天,死了2万多人。

仅仅上甘岭战役爆发的那天,美军就直接给上甘岭阵地打了30余万发炮弹,投放炸弹超过500枚,狂轰乱炸之下,整个上甘岭战场彻底被硝烟弥漫。

在很多年后,当时的老兵回忆起那天,都是阴沉沉的天气,但实际上在不远处的战场之外,是晴空万里。

如此巨量的火力倾泻,基本压得志愿军们抬不起头来,好在此时志愿军已经推广了坑道作战的方式,在上甘岭挖出了很多地道,这才减少了很多伤亡。

而为了这些地道也成为了我军后来43天战争里,抵抗美军攻势的核心之一。

对于那些从上甘岭战役活着回来的志愿军战士们来说,那段记忆让他们刻骨铭心。

马发泉老人是1951年参的军,加入军队进行训练之后,他就来到了朝鲜战场上,那时候的他甚至还没枪高。

但是对于能上战场保家卫国,他特别兴奋和高兴,作为才17岁的年轻人,他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等到了朝鲜境内后,在部队的要求下,队伍全部轻装上阵,不能穿过于紧身的衣服,因为前线不少战士在被轰炸后,肉和衣服黏在一起分不开,耽误了后来的救治。

马发泉身上姐姐给织的毛衣,就这样被留下了,后来也没能再找到。

很快马发泉就在战场上成长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教导员牺牲在自己面前,让他久久无法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位教导员,他的大哥也牺牲在了他面前。

在上战场之前,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家人们最宠爱的孩子,还有点怕黑,胆子不太大,但在朝鲜战场上,他迅速的成长为了一位战士,残酷的战斗让他忘记了害怕。

马发泉并非最早到上甘岭的那批人,他姐夫所在的队伍比他更早前往上甘岭,走之前姐夫哭着给他留下了10块钱和一根钢笔,让他回去之后把这些交给妻子,说如果能捡到自己的一块骨头,就包好送回家去。

马发泉听完不由的泪流满面,但还是含泪点头,答应了姐夫。

那么在上甘岭战役中,马发泉又经历了什么?还有哪些老兵,与马发泉的情况类似呢?

一家子上战场

上甘岭老兵含泪接受采访,打仗不是拍电影,上甘岭战役有多艰难?

作为上甘岭的老兵,当年只有17岁的马发泉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快速的从一个怕黑的男孩,成长为了一位战士。

那么在上甘岭战役里,马发泉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当时的战斗到底有多么艰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了大哥牺牲,姐夫前往上甘岭后毫无消息之后,马发泉决定去上甘岭,那时候的他一心想要为大哥和营长报仇,他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一定要去上甘岭。

最终队伍同意了马发泉的要求,马发泉就这样走上了上甘岭的土地。

这里的情况比马发泉预想的更加糟糕,此时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上甘岭的土地都被打没了,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看起来像是土的地方,一抓一把全是炮弹灰,一把灰里就有几十个弹片。

美军的飞机飞的特别低,马发泉他们在阵地上,甚至都能看到美军飞行员的脸。

刚刚到主战场没有多久,马发泉所在的班12个人,就已经牺牲了8个,马发泉拼命从战场上拖回来一个负伤的战友,才保住了对方的性命。

这片小小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美军毫不吝啬他们的炮火,一心想要把这个地方打下来,志愿军也知道,上甘岭一旦被破,那将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双方都绝不退让,在上甘岭死死的顶在一起。

马发泉作为机枪兵,打的最疯狂的时候,一晚上得换3个枪管,不然枪管太热根本没法用。

而且因为美军的炮火封锁,后勤物资的运送牺牲很大,阵地上大家一直省吃俭用,都很过的很难,尤其是水资源非常匮乏,搞得后来马发泉一辈子都特别省水。

好在马发泉活了下来,他在这场战斗里,最难忘的就是看到彭老总,彭德怀当时穿着便装,站在大家中间为大家鼓劲。

这一下让战士们有了精神,毕竟那可是彭德怀,可是总司令,而这里是朝鲜战争最危险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友们的互相鼓励,让马发泉有了活下来的信心,而我们的坑道战术,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战士们。

马发泉回忆,很多朝鲜兵没有选择在自己阵地挖坑道,所以牺牲的要比我们多很多,我们的坑道保住了很多人的命。

打到后来,马发泉和战友们甚至有些脱力了,喝不下水,也咬不动压缩饼干,3天几乎都吃不了太多东西。

而马发泉的二哥受伤被送到后方之后,一直以为大哥和弟弟都死了,家里还设了灵堂,好在马发泉活了下来,他在战场上见到二哥时,两兄弟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回到家后,马发泉才知道姐夫也没有死,姐夫所在的连队牺牲很大,全连都获得了一等功。

后来从军队退役后,马发泉开始努力宣传抗美援朝战争,宣传战争中的精神,也讲述战争里的故事。

他对于那场战争的看法就是:“我们是精神第一武器第二,美国人是武器第一。”

那么,在其他的老兵眼里,上甘岭战役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们最终胜利的原因,又在于哪些呢?

老兵们的回忆

上甘岭老兵含泪回忆过去,打仗不是拍电影,上甘岭战役有多艰难?

上甘岭战役我军投入兵力4万多,最终牺牲了1万2千多人,许多从战场下来的老兵们都无法忘记那艰难的43天。

于是在后来《上甘岭》电影拍摄后,许多人提了意见,电影也重新进行修改。

那么当时的老兵们,对这部电影是怎样的态度?上甘岭战役我们的胜利,到底是依靠什么呢?

在《上甘岭》拍摄完成后,已经回到国内,在南京一所军事学校学习的老兵张计发,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这部电影。

当时电影还没有大规模的上映,只是已经完成了拍摄,拿来给上甘岭战役的老兵们看看。

电影的拍摄水平很不错,以战士的视角去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角度,也很好,观看电影的老战士们都回忆起了那段经历,现场哭泣的声音连成一片,但张计发却还是觉得不够真实。

电影里有战士们出发前,一人拿到一瓶汽水的情节,但直到那个时候,在场的大部分老兵都还没见过汽水。

而且虽然电影里有一位女卫生员王兰,但实际上大部分队伍里都只有一个男卫生员,并非是歧视女兵们,实在是那场战斗打的太惨烈了,几乎毫不停歇的战斗女兵们体力上熬不住,毕竟很多男兵都累的起不了身,端不住枪。

后来电影正式上映后,汽水情节被删掉了,其他的情节没有动。

不过这位王兰实际上也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叫王清珍,在参加朝鲜战争时只有15岁。

作为卫生员的她,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她得照顾好那些从战场上被送下来的伤员,防止伤员的病情恶化。

给伤员们喂饭、换药,还要帮助伤员们上厕所,很多伤员因为嘴部发炎或者受伤,根本没法嚼东西,战场上又没有设备和时间让他们慢慢养,王清珍就把东西嚼碎了再喂给战士们,这样救活了很多战士的命。

虽然电影有着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对于退下来的老兵们来说,这部影片还是给了他们很大触动,每次观看电影,都有人流下眼泪来。

许多老兵在几十年后再见面时,也依然会控制不住的抱在一起痛哭,但却没有人后悔过加入志愿军,没有人后悔过与美国人打仗。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有很多因素,但最为关键的,就是志愿军战士们坚韧的意志力,与不怕牺牲的勇气。

对比美军来说,美军在指挥官被打死后,就会立刻撤退,丝毫不犹豫,但我们这边指挥官要是死了,就会有其他人马上接替,大家会拼命的为牺牲的人报仇。

这样完全不同的态度,让美国人最终没能打下上甘岭,也正是在这一战之后,全世界才开始正视我们,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站稳了脚跟。

我们必须承认那场战斗的残酷,但也正是因为那些志愿军战士们,拼上自己的性命,用自己的身躯打退了敌人,才让后来的中国有了立足之地,才让我们有了发展到如今的可能。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造了新中国的长城,让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明白了我们不是好惹的,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力量。

为每一位在朝鲜战争中拼命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

《秦基伟_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

《张计发:上甘岭战役比电影残酷得多》

《采访志愿军老兵:他们在朝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