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图据片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宫壁画(局部)。图据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省永乐宫纯阳殿。图据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

  在《永乐宫〈朝元图〉的发展渊源及其艺术成就》一文中,著名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金维诺说,永乐宫壁画作者应与制作纯阳殿壁画的作者属同一流派。纯阳殿壁画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是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李弘宜、王椿带领人完成,而三清殿极有可能是朱好古亲自参与制作的。

一次史无前例的文物搬迁

史料记载,朱好古是元代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为山西画工首领。《山西通志》卷二十载:“朱好古,元时襄陵人,擅画山水,于人物尤工,宛然有生态……”
  朱好古曾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兴化寺画《药师变》与《弥勒变》。兴化寺后殿北墙上有“襄陵绘画待诏朱好古、门人张伯渊,时大元国岁次庚申仲秋蓂生十四叶工毕”题记。
  金维诺等学者推测,朱好古可能是完成兴化寺壁画后,转至永乐宫从事三清殿的壁画制作,这从两处壁画风格相近也可以得到印证。而且,主持永乐宫兴建的宋德方一直在平阳府玄都观校刻道藏,对平阳府内的绘画名家朱好古应有所知,不会不邀来从事这一宏伟工程。
  在永乐宫景区内,有一处独具特色的研学“景点”——一块分割成多个版块的朝元图复制展板。担任永乐宫讲解工作的孔新芳介绍说,这个展板是以永乐宫搬迁历史为题材,按比例复制三清殿壁画,并将其切割成588块,还原搬迁实景,让研学者现场感受这一文物保护工程。
  讲解员提到的永乐宫搬迁,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永乐宫原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20多公里外的永乐镇。
  20世纪5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永乐宫所在的永乐镇处于工程淹没区,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对永乐宫进行原物原貌整体搬迁。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文物搬迁工程,没有任何先例可考,没有外国专家支援,全靠我国的‘土专家’自力更生。”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说。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建筑的搬迁相对容易实现,但壁画的揭取当时在国内无先例可循,一时间难倒众人。经过周密研究,最终确定了完整的永乐宫搬迁方案,即临摹、揭取和修复三步方案。
  从1957年2月开始,永乐宫壁画的临摹用了将近1年时间。从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底,开始对壁画进行揭取、包装和迁运,并对宫殿建筑进行编号、拆除,将它们运送到新址。从1962年下半年起,又耗时将近4年,才完成全部壁画的加固和复原。
  整个迁建工程到1966年结束,前后历时近10年。“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殿的移筑。”一位日本学者如是说。
  文物出版社《永乐宫壁画》中记载,1958年8月,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祁英涛带队赴永乐宫进行实地考察,为迁建设计搜集完整的资料,根据永乐宫的建筑、壁画、碑刻的保存情况研究制定加固和搬迁方案。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委派祁英涛主持此项工程的设计兼施工指导。经反复论证,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央批复,决定将永乐宫迁至芮城县城北约3公里的龙泉村东。
  壁画临摹工作和永乐宫的搬迁设计同时进行。当时,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组成了一支由中央美术学院陆鸿年教授带队、中央美术学院和原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七十多人,来到永乐宫临摹壁画。
  文献记载,临摹团队首先在深入了解永乐宫历史的基础上,对原作的主题、内容、构图、用笔、用墨、着色到壁画的残损情况,如裂缝、剥落、积尘、变色、霉点、后代修复、层次等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临摹总体方案。然后分组对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逐一进行实地测量,做好记录,绘制平面图,为搬迁、重建搜集档案和资料。壁画临摹工作从1957年开始,前后三次,历时七个月,临摹壁画960平方米。
  1961年,迁建中的永乐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在同一年,冯建宫出生在搬迁后的永乐宫西院,他的父亲冯三戒曾经是搬迁团队的一员,从教育局抽调后从事文字刻蜡版任务。随后一家人就住在永乐宫的院子里,看管着这座文保单位。
  “建设永乐宫,父亲给我起名就是这个寓意。”冯建宫回忆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有一天一群人在永乐宫大门外不停地敲门,还有一个人从墙外跳进,扬言要“破四旧”、砸壁画、砸塑像。父亲苦口婆心一遍一遍劝说,“这是国宝,这是文化遗产,不能随便砸掉”,最终劝退了这一帮人。
  中国美术史学家阎丽川教授曾写诗称赞:“往去今来二十年,惊呼吕祖已乔迁。数遍天神三百六,不残不损尽开颜。”

壁画临摹的保护和传承

在永乐宫迁建工程展厅内,摆放着一幅金母元君等比例临摹图,画术精良、惟妙惟肖。这幅出自永乐宫工作人员之手的作品,受到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李松的点赞认可。
  这幅临摹作品的作者名叫范爱珠,她是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陈展部的负责人。这些年,每当范爱珠走进壁画临摹室,总会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其中。“我总觉得我父亲就坐在这里,好像是他拿着我的手在画画一样。”
  范爱珠的父亲叫范金鳌,曾是永乐宫文物保管所副所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永乐宫对外开放,前来探访的学者、游客、媒体日益增多,带来管理和保护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壁画,范金鳌用近五年的时间组织临摹了三清殿壁画。这幅作品陈列在大殿旁的壁画临摹室里,至今仍是十几所美院学生的教学范本,每年接待5000余名师生。
  范金鳌在《80年代永乐宫壁画临摹始末》一文中写道,“在临摹过程中,大家经常一起讨论、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青年画家向老教授学习,在生活工作中主动帮助老教授做些力气活,老教授热情指导青年画家……大家都能主动互相学习,这就保证了摹本的质量……在临摹过程中,画家们付出艰辛的汗水,在四五米高的高架上,一画几个小时,只能静静作画,晚上常常加班到十二点。”
  完成临摹任务后的十几年,范金鳌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寻找和探索壁画的灵魂。“我父亲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在画画,他把壁画看得比他的命更重要。”范爱珠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常常因为画画忘记接送她,她为此“耿耿于怀”,十分叛逆地表达出对画画的厌恶。
  数年后,父亲病危之时,还在想着让女儿推轮椅带自己去大殿看一看。“当时对我的触动是最深的”,回忆起这段时光,范爱珠眼里泛着泪光,声音哽咽。
  2013年,范爱珠开始走上绘画之路,她外出学习、不断钻研,进步很明显,大大小小画了1000多张壁画,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和壁画修复传承人。
  “有次跟姑娘聊天我还说,现在理解你姥爷当时说时间不够用了,我现在觉得时间也不够用了。”范爱珠说。
  在永乐宫景区的文创产品店铺,壁画主题的画册、抱枕、丝巾、T恤、背包很受游客欢迎。“当前已经开发了40余个品类、130多种产品,在电影《封神》第一部热映的同时,很多文创产品一度脱销,其中不乏设计精美的高端产品。”山西聚晟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樊逸飞说,计划在省内多个景区开设文创店铺,更好地把永乐宫的故事和文化讲出去。
  暑假期间,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荣带着一行十余人的小学生研学团队,在永乐宫停留数日,参观永乐宫、观摩壁画真迹、临摹壁画。“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画画,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陈荣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