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周礼》最早称之为“七闽”,闽指族属,即“蛮的别种”,七指数量,即“所服国数”,故七闽可理解为七个同属闽族的部落。闽人好蛇,《说文解字》称“闽,东南越,蛇种”,故蛇也往往与闽和闽人联系一起。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一部分闽人开始从蛇种慢慢“进化”为龙种,并在其生活的区域衍生出大量龙的元素,其大者,诚如八闽之一的漳州,此地亦是七闽中的一支或多支的栖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沧龙王庙龙王大使,@陈加伟

南朝梁天监年间,有晋安民于县境之西某江中发现九条龙在水中嬉戏,官员们遂将此吉兆上报朝廷,梁武帝听闻后大喜,遂下令析晋安县西部新设一县,锡名“龙溪县”,名其江为“九龙江”,之后,人们又以九龙的活动区域,相继命名有九龙山、九龙岭等。

九龙江,于今仅剩北溪、西溪和南溪三条主要支流,而在更早之前,还有一条东溪自东北方向汇流入海,此溪与九龙江的汇合点即鼓浪屿与嵩屿之间的厦鼓海峡,海沧过芸溪、集美苎溪、同安西溪亦即东溪的组成之一。当时,九龙江水位尚高,整个漳州平原、同安大陆、厦门岛几乎都淹没在江水之中,九龙江的出海口,自今海门岛向东南推进至漳州龙海镇海角与泉州晋江围头之间。

(注:以故,今厦门市、金门县、南安石井、晋江安海等地可视为九龙江流域,即渔民所说“同港脚”)

诚如清代晋江人蔡永蒹在《西山杂志》中所说,厦门湾、金门湾在旧时本就是九龙江入海口;明代漳州王志道于《初修海澄县志序》中也有描述,“海澄壤地延袤,从四衡一益以江北,方十余里而为县,其先皆海也,海上之山,蛇龙入之”,此中所谓的“其先皆海也,海上之山,蛇龙入之”,和《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说“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相同。

九龙江水位变化,与九龙江上的“蛇龙入之”有密切关系。

传说,九龙江乃是闽中巨龙的蜕化之地,闽蛇于江畔合适的修行场所修炼后便有机会化龙升天。那处修行洞天,便位于九龙江东西南北四溪交汇处的某个长形岛屿上,即今日的文圃山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沧半岛“龙”地名分布图,海沧半岛犹如龙头,朝向“龙珠”厦

屿中最高峰东南侧有一山涧,四季气候温和,仙气缭绕,名曰“龙湫”,此地最是灵验,千百年来,闽蛇苦苦寻觅的目的地,也仅有少数有缘者能涉水潜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岩山下龙山李氏墓,龙山宁店李氏堂号、宫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观山龙塘温门蔡氏墓,龙塘指代温厝,赤石温氏与温厝温氏同宗

闽蛇吸天地水之灵气后,沿山上行至半腰,有一天池,四山环抱,名曰“龙池”,于中修炼,闽蛇逐渐长大,化身为蟒;蟒成后,四散离去,有东行至屿东沿者,即潜水入江,进一悬穴,名曰“龙潜”,化身为蚺;蚺沿四溪游去,随寓随安,有守土者,滞留不离,栖身于“龙塘”,渐成蛟;蛟善水,力游江间,又南行数里,至一高地,微露出水,名曰马山,蛟竟化龙,飞天入水,甚是了得,此地因之名曰“化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龙=马垄,刘氏墓碑上的籍贯,图@陈沧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九龙江上巨龙日多,但有化身为龙,即西行十数里,至龙池之南,互相竞技比拼,扰得江水汹涌四溢,民多苦之,此地名曰“冲龙”,后渐演变为“充龙”。

天庭得知九龙江巨龙凶悍,若不加以管教,定会兴风作浪,惹的人间不灵。遂下令诸龙化身后,应即升天成神,各处安镇,勿得逗留。

于是,蛟至马山化龙后,即分三路飞天,其一向北越过新垵岭,如鲤鱼跳龙门一般直入仙门,其地因称“龙门”,明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又传,文天祥辅南宋幼帝南下,路过此处,特于石壁上书有“龙门”二字;其二向东至“龙坑”,又名“龙津”,一跃而升天去,升天处,后成一岛,名曰“龙兴屿”;其三向西至“西龙坑”,盘旋直上,升天处,后人建龙王庙祭祀之,其地因称“龙庙”。诸龙升天后,九龙江恢复安宁,水位也渐渐降低,九龙江下游慢慢形成平原,人口也开始集聚,渐成海滨邹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沧村龙庙社龙王庙,@陈加伟

然而,并非所有的巨龙都听令于天庭,他们不甘安于现状,仍滞留九龙江为非作歹,百姓多遭其害。至北宋初,保生大帝吴本诞生于充龙山下,自小目睹恶龙祸害百姓,遂立志修行以便为民除害。大帝学成以后,与恶龙力战三天三夜,最终于龙池之西将恶龙杀死,恶龙丧身之处,后名为“屠龙坂”。

恶龙死后,剩下的五条巨龙跟班,即东出龙津,意欲升天化仙,然天庭以其作恶多端,拒不接纳,保生大帝随后施法,将五龙定于龙兴屿之东南,施法将之封住,后五龙渐渐石化,浮出水面,成为五龙屿,世世代代守护东溪海口。

之后,大帝修行于龙湫,为避免恶龙再现继续危害社会,更施法将隐秘于龙湫修行的闽蛇困于瓦缶之下,使之无法继续分段进化。保生大帝仙逝后,为防有人误将瓦缶之下的闽蛇封印解除,遂显灵寄身于乡民,指引乡民找到封印处,于其上新建保生大帝宫,世世代代为民安镇之,此地即今慈济东宫。

从此,九龙江畔便不再有蛇进化成龙,而那些蜕化成龙的各个风水宝地也慢慢成了百姓聚居的村落,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而关于龙的一切传说,便随着这些地方最初始的名字,渐渐消亡,以致不再被提起。

本文根据《西山杂志》、青礁颜晨新兄、山仰陈加伟兄研究资料整理成稿,值此龙年,特此为记。

地名注释:

○龙湫,位于慈济东宫,其地建有龙湫庵。

○龙池,位于文圃山南麓,其地建有龙池岩,传因唐宣宗沐浴其中而得名,谬也,唐宣宗之龙池应位于东孚夕阳山,非此地。

○龙潜,位于海沧温厝村,后因音亦名宁店,现为宁店社,雅称龙潜,其地有龙山宫。

○龙塘,位于海沧温厝村,因温氏入住亦称温厝社,现温厝、赤石二社仍合雅称龙塘。

○化龙,位于海沧温厝村,因位于马山山麓,也称马垄,现为马垄社,雅称化龙,其地有龙兴宫。

○冲龙,位于漳州台投区金山村,又名充龙,也称松头,现为充龙社,其地有龙山宫。

○龙门,位于海沧鼎美村,志载文天祥于道旁巨石上书刻有“龙门”二字,其地古时有龙门院,今有龙山宫,现为龙门社。

○龙坑,位于海沧温厝村,后因音亦名宁坑,现为宁坑社,雅称龙津,其地有龙津宫。

○龙兴屿,位于海沧东屿村,原名龙兴屿,后改成长屿,雅称长江,清末又改称东屿,现为东屿村。

○西龙坑,位于海沧囷瑶村,后因音亦名西陵坑,现为西陵坑社,雅化隆兴。

○龙庙,位于海沧村,其地有龙王庙,祀龙王,因称其境为龙庙,现为龙庙社。

○屠龙坂,位于漳州台投区锦宅村,原名屠龙坂,后改称沈宅、锦宅,偶雅称锦里,现为锦宅村。

○五龙屿,位于厦门鼓浪屿,传曾名为五龙屿,后因音称鼓浪屿,一说此屿即龙溪县、海澄县失传的丹霞屿,因厦门建千户所,为利防海计,割之隶厦门,故屿上早期原住民多来自漳州台投区和海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