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案例均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有多少人,在儿时被父母不恰当的对待时,曾暗暗发誓:“将来,我一定不会像我的父亲/母亲一样对待我的孩子。”

有多少人,在儿时看到父母不幸福的婚姻,曾暗暗发誓:“将来,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满意的另一半,绝不会像他们一样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却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究竟是为什么?真相只有一个:心理基因的遗传。

第三视角看路人故事

Part One:张女士的父亲,是退伍军人,从小就对她严格要求。或许是因为军人的作风吧,做事有板有眼,规则感极强,但也少了幽默与灵活。

张女士说:“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严肃,好像没见他笑过。做事情规矩多,一丝不苟的,就是你不能有一点偏差。”

张女士曾经非常反感父亲的严肃和一丝不苟,但是现在她却这样要求她的儿子。她说:“当我发现我开始成为我的父亲,那个让我在小时候讨厌的人,我真的麻了”。

Part Two:林女士,6岁时母亲不堪家暴,与父亲离异,她曾发誓一定要找一个不喝酒,对自己好,老实的男人。她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婚后,她成了全职太太,老公多金而又顾家,她活成了闺蜜眼中的榜样。

林女士说:“我出去旅游碰见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男人,旅游完回家了还有联系,最近他过来出差,想见我一面,我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视角对两位路人的解读

Part One:张女士的父亲,做事一丝不苟,这种规则感极强且不苟言笑的人,实际上是人格太弱。直白、具体点说:他的人格无法支撑起他的情感。当一个家庭中,到处充满了规则,而缺乏情感的流动,这个家也缺少了烟火气。

张女士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考上名校,成为父亲心中的骄傲。虽然儿时的她讨厌父亲的严肃,但同时也将父亲内化成为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她渴望成为一个有爱有情感输出的母亲,但从父亲身上内化而来的规则、标准,使得她“不(无)得(意)不(识)”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儿子。因为她容不得半点的差池,她会不自觉地将标准投射在儿子身上。

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控制:你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做,否则我就不高兴。当张女士理想的母亲形象和现实的自己不一致时,内心的冲突也就出现了。我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包含着自责、内疚、惭愧、无能的负面情绪。

Part Two:林女士亲眼目睹了父亲的酗酒、家暴,作为女性她对母亲的遭遇感同身受。与张女士相反,她将父亲的形象,反向内化成为了自己理想丈夫的形象。

她的丈夫老实、有技能、能挣钱、工资全上交、下班就回家……这些标签在一个男人的身上同时出现,也意味着“无趣、木讷、乏味”。她的婚姻,实际上是在满足儿时的自己对完美父亲形象的补偿。

她的择偶标准,压抑了自己内心对理想伴侣的真实需求,当儿时完美父亲的形象需求被满足后,她感觉到“在家太闷”,不愿和丈夫交谈(冷暴力)。当她出去散心,在旅游时碰见了一个“有趣”的男人,被压抑的需求也就激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们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一个规则感极强,无法对孩子做情感输出(共情);一个曾想要稳定的婚姻,自己却想要逃离。

她们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就如同是向父亲表示“忠诚与致敬”:爸爸你看,我活成了你的样子!但却是令我讨厌的样子!

心理学视角:命运并非注定

先说故事的结局吧,这一定是你关心的,因为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嘛!

张女士,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我能看到束缚在她身上的一条条绷带在松懈。对于她和她的家庭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了。自我成长是缓慢的,能意识到问题,远比如何解决更重要。

林女士,还是去见了那个男人,不过是在机场匆匆一面的告别,而且是带着孩子去的。选择的地点是公共场所,加上带着孩子,她的行为已经说明了要断绝关系的意图。当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丈夫和已有的生活,她认为:这种平静或许正是自己内心向往的。

这样的结局,算得上是Happy Ending!

从人格发展上来看,严格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不完整,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当然,你也不用悲观,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

类似这样的例子,会有很多很多,这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我想告诉你:命运,并非注定!各路神仙都很忙,没空安排你的人生,命运只掌握在你的手里。从你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开始,改变已经在发生了。

改变从现在开始

我们在童年时的成长中,会将父母的人格,内化成为我们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也可以说是心里基因的代际遗传。当我们成年以后,实际上还是背着父母在社会中行走,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标准、规则、要求、喜好等投射给他人,如:孩子、爱人、同事、朋友。

尤其是与自己关系最亲近的爱人和孩子受影响最大。如果爱人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一致,或是包容性较强,夫妻间不会有太大问题,反之则可能产生矛盾,程度较重则婚姻破裂。

对孩子来说,父母意味着权威,父母亲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要重要。”这句话就是在说父母的人格对于孩子人格的影响。

那么,自我成长从哪儿开始做起呢?37度暖爸和你说说我的经历吧:

1、善于觉察自己的内心,当自己内心有冲突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比如:事件是怎样的?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这样?想不明白也没关系,毕竟没有专业训练的背景,只要你愿意去思考,就已经是好的开始。

2、多读书,从书籍的故事、人物、观点中疗愈自己。在国外,读书疗愈已经成为一个职业。

3、开始一段高质量关系,用他人的人格影响并改变自己。说实话,我认为想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人,并且能恰当对待你,难度非常大,寻找靠谱的心咨师是一项安全的选择。

4、接受系统学习,自己疗愈自己。费用高、时间长,不推荐非本专业轻易尝试。

5、适合普通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爱自己。学会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你才有能力爱他人。就像吹满的气球,你松开气口它会把气都放出来,爱满则溢就是这个意思。

结语: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开始,精神的富足,是任何物质满足也无法替代的。也只有精神满足,才会让你阻断心理基因的遗传,拥有更多感受幸福的能力。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希望能经常看到,别忘了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