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袁文平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等,旨在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在省级尺度开展了1980~2021年全部门的碳源汇通量核算,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2024年第1期上。

及时和准确地核算全部门碳源汇通量是国家制定“双碳”目标实施路径的关键。该研究基于多个人为源碳排放数据集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在省级尺度上核算了中国全部门1980~2021年的碳源汇通量,为国家和各省摸清碳源汇家底、因地制宜制定实现“双碳”目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人为源碳排放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在过去42年中经历了缓慢增加(2000年之前)、急剧增加(2000~2010年)和趋于平稳(2010年之后)的变化特征(图1(a)和(b))。2021年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达127.7亿吨CO2/年,是1980年同期水平的7.39倍。废弃物部门碳排放很小,约为0.16亿吨CO2/年(2010~2019年),但增速很快,是1980~1989年同期水平的117倍(图1(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中国能源、工业和废弃物部门CO2排放量的长期变化

(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著增加。1980~2021年间,陆地生态系统平均碳汇强度为10.2亿吨CO2/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2000年之前得益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陆地碳汇快速增加(图2)。2000年之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削弱了土地利用和大气CO2浓度上升的促进作用,陆地碳汇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3)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抵消部分人为源碳排放。全国平均而言,最近10年陆地碳汇抵消了14.69%的人为源排放量(图3(a))。在不同省份,陆地碳汇的抵消贡献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西藏和青海的陆地碳汇抵消了其全部人为源碳排放,已经实现碳中和目标。然而,有14个省份其抵消比例不足10%,各省需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碳中和模板的实施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抵消人为源碳排放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