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书名一样,这本书以肥肉为主题,这是一本关于肥肉故事的散文集。

肥肉在现代不受人们欢迎,团子也是如此。

吃猪肉团子只喜欢瘦肉,肥肉除了炼成猪油渣我能吃点,日常是敬谢不敏。

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这一时期,比起瘦肉,人们更爱肥肉。

因为当时生活水平有限,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商品购买需要各种票证。

买肉需要肉票,每个月供应有限,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多买到肉。

而肥肉除了可以炒菜,还可以炼油。在那个年代,人均油水不足,肥肉炼的油可是好东西。

肥肉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的回忆。

书名:《肥肉》

作者:朱赢椿主编

本文作者:团子的成长笔记

一,关于肥肉的历史记忆

“那是一个全民渴望肥肉的年代。”

看到这章的时候,团子唏嘘不已。

对比如今崇尚瘦肉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更爱肥肉。

杀猪的屠夫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村民们却要小心翼翼地讨好他,不过为了吃到肥肉多瘦肉少的好肉。

文中还提到,家里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狠下心去割一块肉,在正式吃肉那天到来前,全家人都在数着日子。

这段内容看的团子很心酸,我生活的年代物质丰富,不说顿顿吃肉,隔三岔五吃次肉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在那个生活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人缺油水,身体里充斥着对油脂的渴望,而肥肉里蕴含的油脂远胜于瘦肉。

此外,肥肉熬制的猪油渣,炼制出的猪油又可以继续为全家人补充油水。

因此,比起瘦肉来说,吃肥肉更划算。

二,猪油渣

团子小时候我妈还会时不时熬制猪油渣,等我大了,家里鲜少做猪油渣。

时代变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猪油渣高胆固醇、高脂肪,不符合现在的健康饮食观念,但团子还是好这一口。

在20世纪80年代前,猪油渣可是好东西。

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肥肉备受人们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肥肉可以熬猪油渣。

日常炒菜时,放几块猪油渣,普通饭菜也变得有滋有味。

团子看年代文小说时,经常看到人们用猪油渣作为馅料包饺子,想必是别有风味的。

三,猪油香

肥肉炼制的猪油装在罐子中,凝固后的猪油变成白色固体油脂,吃的时候用勺子挖一小勺猪油即可。

猪油可以炒菜,煮面时放一点,也可以拌饭吃。

以前的人爱买肥肉,也是因为瘦肉一次就吃完,而肥肉还可以炼制猪油,猪油一次放一点,能吃很久。

贫穷年代的老百姓过日子不得不精打细算。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豆油……

人们吃油很方便,不再需要特意去熬制猪油。

四,大席

读到吃大席,团子觉得很亲切。

团子从前上学时,每逢乡下亲戚婚丧嫁娶,如果正逢放假,爸妈会带我回老家吃席。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席面是由专门的大厨来掌勺,他们是一个完整团队,自带厨具,做菜是架起土灶,烧起炉子就可以开干。

团子吃了好几次席面,味道始终如一,大概每次都请的同一个大厨。

每次吃席,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大家围坐一桌,边吃边聊,很是热闹。

自从团子奶奶去世后,我已经多年没回过老家,也再也没吃过农村这种大席。

文中提到大席上有炸过的肥肉片,几乎是全肥的,这个团子没有吃过。

在我们村的席面上,唯一和肥肉有关的菜是扣肉,不过扣肉不是全肥,带点瘦肉。

有点想念大席,城里有事请亲朋好友吃饭都是去酒店。

五,肉感的红烧肉

每每看年代文小说都会提到国营饭店,而国营饭店里总是出现红烧肉这道菜。

团子看的文里,好像没人不爱红烧肉。

团子有一个认识的网友也很爱红烧肉,但是不知道为啥,团子就不爱吃红烧肉。

整本书看下来,团子最大的感慨是,曾经备受人们青睐的肥肉如今被厌弃,其实是物质丰富了,饮食观念变了,时代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