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乡村大舞台》系列节目“好物节”走进了成都市温江区,在长达90分钟的时间里,向观众展现了不一样大米和大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坦白讲,央视的“三农”综艺节目来温江真就来对了,因为温江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温江”之称。

早在300多年前,智慧的温江人就把土地利用发挥到了极致,根据季节更替,每年五月种植一季水稻,九月种植一季大蒜。

300多年前的稻蒜轮作如今仍在进行,不同的是在现代机械化种植和农业科技的加持下,温江区一亩田能收获 1200斤大米,800斤蒜薹,1000斤蒜头,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温江每年试验种植的优质大米向整个四川省推广种植,主打高、精、特;温江还是“中国十大蒜乡”之一,这里的紫皮大蒜香辣味浓、口味层次丰富。

温江区除了大米和大蒜,美食也特别多,比如大蒜咖啡、万春卤菜、凉拌猪耳朵、川农牛红香糯、红心火龙果、温江酥糖、温江肥儿粉、温江滴窝油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让我最惊艳的是大蒜低温烘焙后搭配咖啡豆制成“大蒜咖啡”,别有一番风味,喝大蒜咖啡一定要去位于温江区万春镇的榜样青年CSA社区,这是一个科农Inn智慧农业中心、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训、共享办公、大蒜咖啡、见山·留灯书屋、民宿等多元化功能区,这里也将为高校青年、青年创客提供场所。

除了三农和美食之外,土地丰饶、生态平衡、农业人才聚集的温江也为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打下了地基。

绿色食品是温江区构建“姓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里的3个地标产业之一,也是温江首个百亿级产业。

温江区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的很早,也发展的很稳,早在1992年,台商工业园落地温江区后,统一、顶津、顶益等知名食品企业就相继落地,从而带动了更多的食品企业入驻以及产业链配套。

目前,温江已聚集绿色食品企业140家,其中顶津、顶益、统一等10亿级企业3家,娃哈哈等5亿级企业10家,产品涵盖饮料、方便食品、调味品等7个大类,基本实现绿色食品重点领域全覆盖,汇集了上千人规模的食品行业管理团队和数万人规模的熟练技术人员。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和创新,温江区绿色食品产业背后就有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其中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农业院校为温江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

因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给绿色食品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而绿色食品的发展又增加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

除了大学之外,中国食品工业20大科研与教育机构之一的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早在1985年就落户温江了,这些年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助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初,成都市温江区举行了招商大会暨2024投资机会清单发布会,会上2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66.2亿元,其中就有不少食品企业现场签约。

随后,温江又赴上海举行食品饮料行业投资推介会,目的也是围绕温江绿色食品产业建圈强链,推介温江绿色食品投资环境,为推动产业“链式集聚”。

作为在温江深耕了15年的企业,成都五芳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风郁表示充满了信心,将立足温江,以“点带面”建设全国样板区域市场,打开周边城市发展新空间。

而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俊松表示,温江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很周到。

无论是五芳斋还是圣恩,都在温江区深耕了15年以上,如今还在加码投资、扩大产能,这不就是温江区营商环境最好的体现吗。

最后,温江区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从2020年数据来看,全国绿色食品销售额就已突破5000亿元,出口额超过36亿美元,也就是说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当然除了市场大、前景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绿色食品产业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和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里,就特别提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而绿色食品产业植根于绿色农业,两者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在央视走进温江区深入了解三农和美食的背后,我看到了温江区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的速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