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终于没忍住,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下单了。

就是这套2024全年的《人民文学》杂志。

这套杂志,在1月23日直播持续的短短4个小时里,售出了超8.26万套,99.2万册,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785万,创下了杂志期刊的销售奇迹。

起初我没料到,自己竟也成为了贡献销量的其中一员。后来细想想,这并不奇怪。多年以前的自己,也曾是纸质杂志的忠实爱好者。

犹记得我上一次订阅的杂志,应该是高中时候的《读者》吧。那些看着《读者》找写作灵感的日子,似乎有些年头了。但曾经由杂志陪伴的青葱时光,油墨味一直未曾散去。

图源网络

这东西每每想起,总有一丝情怀念念不忘。它就住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只是不常被提起。或许,很多忍不住下单的人,也是有着相似的心情吧。

你上一次订阅杂志,是什么时候?

01

也曾满怀希望

也曾彼此照亮:

说起《人民文学》杂志,那是相当有故事。

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毛泽东主席曾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在《发刊词》中立下信念——“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

在那个满怀希望的年代,它是关键的文艺阵地,是引领文学发展的风向标。它带给人民的精神力量,实在难以想象。

而后,此刊波波折折、百转千回,历经了停办、复刊、文学风格不断转变、对外交流广泛传播、受到互联网冲击销量降低等无数的故事。

如今,它已经75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文学第一刊 图源网络

对于许多读者,尤其是一大部分70.80后读者而言,《人民文学》就是那个时代平淡生活里的一缕光;是夜深人静时候的消遣与陪伴;是徘徊迷茫时候的动力与方向。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从前慢”的岁月里,青年们手里的一本杂志更显得如此珍贵,总是被反复阅读,细细品读。他们对于文字的敏感度更高,更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喜悦,硬是把旧时光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来。

正如董宇辉直播时所说:“青春岁月里,我们曾以文学为名义相聚一堂,欢声笑语。后来我们都受到了文学的恩惠,生命得以被照亮。”

昔日的青年转眼步入盛年,《人民文学》则成为了他们很多人心里尘封的光。好在灰尘不厚,轻轻吹开,回忆依然感动,依然令人热泪盈眶。

图源网络

02

生活里寻找共鸣

文学里获取解药:

这场直播,之所以能够唤起诸多看官的心底共鸣,除了他们对《人民文学》本身的情怀以外,另外几位对谈嘉宾的到来,也实属功不可没——

作家梁晓声,单是一本《人世间》就赚了无数读者的眼泪。他笔下的故事跌宕起伏,平实厚重,意味深长。记录着时代的色彩,书写着百姓虽艰辛,却有梦想、有信仰的真实生活。

巧合的是,梁晓声与《人民文学》杂志同岁,都是在1949年初生于人世间,见证了一样的时代变迁,书写了带有相同痕迹的岁月。他们脚踏实地经历困苦,顶着压力一直向前,这才有了流传数十载的动人文字,更为无数读者塑造了“精神上的故乡”。

梁晓声 董宇辉 图源网络

80后作家蔡崇达,散文集《皮囊》出道即巅峰。他写的作品有血有肉:坚韧的母亲,卧病的父亲,亲情的温暖与质朴都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

这其中一大部分故事,都源于他的真实人生经历。艰辛的生活,让蔡崇达的文字更为敏感细腻,也让他对命运与死亡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两位作家都善于表达个体生命的觉醒与自我对他者、对世界的观照。字里行间的记述,化作了读者每寸呼吸里的感动。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真实,最戳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崇达 梁晓声 图源网络

再加上一位信奉“文学之道,即旅人的行进”,在文学与生活的漫漫长旅中,目标坚定执着的《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他们三人与最会用“小作文”不动声色激励别人的董宇辉聚在一起,自然是惺惺相惜,金句频出。

他们真切地代表着:文学让每一个平凡的人不凡。

从阅读中沉淀,在生活中汲养,用文字记录着每一段艰难坎坷却不曾低头的日子。这是他们,也是我们。我们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于是更愿意为这一份文学的情怀买单。

图源网络

“我瘦弱地走在跌跌撞撞的暗处,无人问津、没有认同,直到文学让世界看到了我,了解了我。”

我们都是在生活里寻找共鸣,在文学中获取“解药”。

没有人不需要文学。

03

年轻的朋友们

我们在刊物中相会

如今,碎片化信息已经充斥了我们生活,那么纸质文学作品还是必需品吗?

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无数遍。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获取任何信息都在瞬息之间,纸质书籍似乎离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些时候人们甚至有错觉,可能我们已经不需要纸质杂志了,或者说纸质刊物早已经退出市场了。

然而这场“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的直播,就足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施战军 图源网络

用主编施战军的话来说:“对《人民文学》而言,这场直播是一次‘寻亲’,我们希望让这本有75年历史的文学刊物和更多年轻人面对面,找到更多的读者朋友们。”

纸质刊物,有着属于它自己更为厚重的灵魂。它的介质是老套的,但正因为老套,便又多了传承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虚拟的信息转瞬即逝,刊物却可以在每一代阅读者中心口相传。

如今的我们是借助互联网,让当下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渠道去知道我们“老”的东西与好的东西。

所谓的杂志“破圈”,并非局限于电子书云上阅读而已,一代代的读者,自然有他们了解到纸质刊物的新方式。这种原本就融在国人骨子里的油墨书香气,自然会以最适合当下的潮流方式,持续漫延。

庆幸有董宇辉这样的传播者,他用他最擅长的风格,用最潮流的方式推广了最传统的物品,与他的朋友们共同创造了这次直播奇迹。

图源网络

当然,除了《人民文学》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纸质刊物亟待大家关注。这次直播,只是一个开始。

近日,广东的《花城》杂志就在社交平台发出推文“除了‘与辉同行’的《人民文学》,还有哪些文学杂志值得订阅”这一推文。

《收获》《十月》《当代》《花城》《作家》《青年文学》等刊物,风格各异、兼容并包,它们也期待着有更多有共鸣有默契的读者速来解锁阅读。

同时,我们更希望这些杂志刊物不仅仅是通过流量传播而达到热销的效果,刊物内容的质量、对于当下的思考、符合时代性的新作品,才是一本好的杂志得以传承后世的基础。好的推广方式,自然锦上添花。

望年轻人们不只是用心阅读,也可以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故事,或是为作品而发声,让《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真正地重新成为人民的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敏洪 施战军 蔡崇达 梁晓声 董宇辉 图源网络

“文学非常像一个有光的隧道,当人们穿过隧道,从另一端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光了。”

我用梁晓声的这句话,来作为此篇收尾。

文学带给我们的光,持久,全面,温暖,潜移默化。

愿每个读者都充实快乐,在文学刊物中与更大更光明的世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