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在四川广安一带,一直是被人们所称颂的望族。邓公的父亲邓绍昌曾是县里的武官(协兴乡团总和广安县团练局局长),手握兵权,威震一方。那个时候,邓绍昌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队威武的士兵,巡逻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保卫着一方的安宁。他的存在,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宵小之徒望而生畏,也让乡人们倍感安心。

然而,邓绍昌的性格却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他为人正直,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更是深恶痛绝。他不愿与那些人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了权势而妥协自己的原则。因此,他在官场中渐渐受到了排挤,最终被迫离开了家乡,远走他乡。

随着邓绍昌的离去,邓家的境遇也急转直下。原本繁华的家族开始走向衰败,家中的生意一落千丈。那些曾经对邓家恭敬有加的乡人们,也开始对他们冷眼旁观。邓家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整个家族陷入了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邓公长大成人,选择了赴法国留学的道路,这个决策不仅对他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实,邓公之所以会去法国留学,除了受父亲的影响外,还和弟弟邓垦有莫大的关系。

邓垦是邓公的弟弟,比邓公小六岁。在1919年邓公偶然间听闻重庆正在招募留法学生。这个消息像一颗火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火焰。留法,对于年轻的邓公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更是一个拓宽视野、接触世界的机会。他心中满是憧憬,想象着自己在那片浪漫之地的学堂里,汲取着知识的甘霖。

然而,邓公的母亲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她以中国传统的母亲之心,深知孩子离家太远,母亲的担忧便会如影随形。她坚决反对邓公远赴法国,只希望他能留在国内,安安心心读书。母子俩为此事争执不下,但邓公内心对留法的渴望并未因此熄灭。

邓公深知,要让母亲改变主意,光靠争论是不够的。于是,他和他的弟弟邓垦,联手策划了一场苦情戏。他们连续几天不吃不喝,憔悴不堪,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邓公趁机向母亲诉说自己的决心和理想,表示只有赴法留学,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邓母被儿子的坚定和执着所打动,心中的防线也逐渐瓦解。

最终,邓母同意了邓公的留法之行。许多年后,邓垦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骄傲地说:“哥哥之所以能顺利参加革命,有我一份功劳!”

在哥哥离家之后,邓垦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他每日陪伴在邓母身边,细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尽自己所能减轻她的负担。他不仅包揽了家中的家务活,还努力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让她感受到儿子在身边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了1931年。这一年,邓垦终于收到了久违的消息,得知哥哥已经回国,目前正在繁华的上海一带活动。他深知哥哥的安危对于整个家庭至关重要,于是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千里寻兄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垦从未去过上海,那里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而繁华的地方。他在人潮汹涌的街头徘徊,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他不知道该如何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找到哥哥,只能寄希望于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希望哥哥能看到并主动联系他。

三天后的一个宁静午后,邓垦正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旅店的木门突然被敲响。他放下书本,轻轻地从藤椅上站起,慢慢地走向大门。心里虽然有些疑惑,但更多的是好奇和期待。

打开门的一刹那,一个身着黑色风衣,头戴黑色礼帽的年轻人站在门外。邓垦盯着对方看了一会儿,那深邃的眼神里满是惊讶与疑惑。他随口问道:“你找谁?”对方闻讯后,轻笑着将礼帽摘下来,露出了一副熟悉的面孔。

“你不认识我了?”那人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邓垦这才看清,原来面前的人正是自己心心念的哥哥,那个在他记忆中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今已经褪去稚气,成了一个成熟的大男人。

两兄弟久别重逢,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邓公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热情地伸出手,拍了拍邓垦的肩膀,“走,我们找个安全的地方好好聊聊。”邓垦点了点头,默默地跟着哥哥离开了这个他们短暂停留的旅店。

一路上,邓公详细解释了他们为何要转移住处。原来,当时的反动派正在四处搜捕共产党员,旅馆人多眼杂,很不安全。为了确保两人的安全,邓公果断决定带着邓垦转移到一个更加隐蔽的地方。

在一处偏僻的民房里,两兄弟终于有了片刻的安宁。他们围坐在简陋的木桌旁,邓公开始讲述他这几年的经历和遭遇。而邓垦则默默地聆听着,不时插话询问一些细节。

随着夜幕的降临,两兄弟的话题也渐渐深入。他们谈及理想、信仰、人生选择,以及对于未来的期许。邓公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邓垦则深受感染,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激情与斗志。

在哥哥邓公的影响下,邓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兄弟二人并肩作战,与反动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们如同两把锋利的剑,直指敌人心脏,让反动派胆寒。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上海的形势日趋紧张,邓公被紧急调往中央苏区避难。而邓垦则被留在了上海,继续从事着情报工作。

在这离别的九年里,邓公和邓垦失去了联系。邓垦心急如焚,他曾多次给邓公写信,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但由于当时山高路远,通信不便,这些信件最终没能传递到邓公的手中,全都遗失在了路上。邓垦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落和遗憾,他时常望着远方,心中默念着邓公的名字。

直到1940年,党组织将邓垦召到延安学习,这使得他与邓公恢复了通信。在延安的岁月里,邓垦与邓公的信件往来频繁,兄弟俩互相交流着革命的心得体会。这些信件成为他们相互鼓励、支持的力量源泉。

终于在1945年,邓公来到延安参加“七大”。兄弟俩终于得以相见。当晚,两人促膝长谈,将憋在心里的话一口气全部讲了出来。他们谈论着革命的理想、斗争的艰辛以及未来的希望。这次相见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仿佛所有的苦难和等待都变得值得了。

建国后,邓垦在四川的行政公署担任干员,他勤勉工作,尽职尽责,深得上级的赏识。然而,他并未因此满足,而是不断寻求新的挑战和机遇。不久后,他被调往武汉市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他依然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中组部考虑任命邓垦为副省长。这一消息在邓垦的心中掀起了波澜。邓公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十分关注。他深知邓垦的才干和品行,同时也希望他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于是,他找邓垦谈了一次话,询问这一升迁是否是省里的意思。邓垦诚实地回答,表示自己确实被省里推荐为副省长候选人,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中组部手中。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坦诚和谦逊,表明自己并没有任何“内幕”,这一表态也让邓公心中的疑虑得以消解。

在80年代末,历史的篇章轻轻翻过,邓垦宣布了他的离休。武汉的干休所,成为他晚年的归宿。那里的生活规律而宁静,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简洁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

每天,邓垦的生活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撒在院子里,他便开始了晨练。那些年轮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似乎都在这清晨的锻炼中得到了洗礼。然后是早餐,他总是按时吃饭,那份从容不迫,仿佛在告诉世人,生活就是要有规律。

邓垦对花草有着特别的喜爱。他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每到春天,那些花儿便争相开放,姹紫嫣红。那种绚烂的美,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花香四溢,为这静谧的小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邓垦常常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品茶读书,享受这份悠然自得。

虽然邓垦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不能常伴他左右,但每逢春节或中秋这样的团圆节,他们都会回到武汉,与邓垦共度佳节。那时,邓垦和老伴总是忙碌于厨房,做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为孩子们接风洗尘。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整个院子都弥漫着家的味道。

然而,生命总有尽头。2017年,邓垦突然病重,虽然医护人员竭力救治,但他还是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106岁。临终之前,他叮嘱家人,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中,与早已逝去的哥哥永远在一起。

他的离世,让人们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态度,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一生,就像那些他亲手种植的花草一样,无论春夏秋冬,都绽放出属于他的绚烂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