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学习的繁重压力,年轻人晚睡晚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有人认为晚睡就等于熬夜,而实际上,从医学角度来看,是否算熬夜并非仅仅取决于睡眠的时间,而更关键的是睡眠的质量和生物钟的调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测查科主任孟繁强指出,对熬夜的一个普遍定义是主动性地晚睡,且总睡眠时长不足。如果一个人之前的作息规律,最近由于某些原因晚睡,但每天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没有受到明显破坏,那么这种情况对身体的影响就不会特别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睡晚起,但总睡眠时长充足,且白天感觉良好,通常被称为睡眠时相延迟。这在青春期到30岁之间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表现为个体的生物钟与社会规定的作息时间不同步。如果不受强制性的早起限制,这些人的作息可以很规律,睡眠时间也充足。但一旦需要早起,就可能出现早晨难以保持精神状态的情况。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也称为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DSPS),在不需要早起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过得很好。但如果必须早起,就会出现早晨难以保持精神状态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尤其是在需要规律的工作时间内。

晚睡晚起的人群如果不受到早起的强制,可以过得很好,身心无明显不适,社会适应良好。然而,如果工作需要早起,或者生活规律需要进行调整,睡眠时相延迟就可能导致睡眠不足,需要进行调整。睡眠不足与睡眠不规律相比,对身体的影响更大。

1. **光照调整:**在夜晚限制亮光照射,早晨增加光照暴露,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2. **生活习惯调整:**识别晚睡的原因,减少临睡前不必要的活动,避免过度兴奋。在夜晚限制咖啡因饮料的摄入,戒烟戒酒。

3. **逐渐调整作息时间:**循序渐进地将睡觉的时刻提前,逐渐调整生物钟。

4. **药物干预:**在一些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药物,如褪黑素,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总体而言,晚睡晚起本身不一定等于熬夜,关键在于睡眠的质量和是否满足个体的生物钟。睡眠时相延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钟调整问题,对于社会适应良好的人群,可以不进行特殊干预。然而,如果需要早起或生活规律需要调整,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光照调整等方法,逐渐使生物钟与社会规定的作息时间同步。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药物干预。总之,科学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护健康的生物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