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天佑,一生传奇,战功赫赫,被很多人视为四野的头等猛将。然而在57位开国上将中,他的知名度却不如许世友、韩先楚这些人,尤其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更加默默无闻。

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独当一面的机会比较少

很多开国将军,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战役,比如许世友的济南战役,宋时轮的徐东阻击战,韩先楚的海南岛战役,杨得志的新保安战役、刘亚楼的天津战役等等,都是影响巨大,关乎到一整个大方向的重要战役。这些战役,都是直接和这些将军的名字挂钩的。

提起李天佑,我们固然能想到平型关大捷、第四次四平战役、天津战役,但我们却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李天佑,而是会想到其他人。

在平型关战役中,李天佑的686团和杨得志的685团共同承担主攻任务,而主持大局的是林师长;第三、四次四平战役中,李天佑都是攻城总指挥,但打四平,真正的难点并不是攻城,而是阻援;天津战役中,李天佑和梁必业共同指挥38军和39军,承担从天津城西突破的任务,但前线总指挥是刘亚楼,整个作战计划——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都是他制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显然缺乏独当一面,独立承担任务的机会,因而便无法充分体现其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换句话说,李天佑在他的战争生涯中,更多地是被当成冲锋陷阵的“将”来使用的,而未能向“帅”的方向发展。

所以,人们在提起平型关大捷、第四次四平战役、天津战役,并不会把首功归结于他。以济南战役为例,在此战中,聂凤智打得很好,变“助攻”为“主攻”,打得王耀武手忙脚乱,举止失措,但人们提到济南战役,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许世友,而不是聂凤智。

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知道李天佑在平型关、四平战役和天津战役中的具体表现,很多人知道李天佑,反而是因为林司令员的那句“一纵做总预备队”和“总预备队不动”。

二、“空档期”比较长

李天佑早年间是通过百色起义开启自己的军人岁月的,之后被编入红7军,跟着部队来到了中央苏区,并在红三军团彭德怀的率领下指挥作战。

李天佑在彭总麾下开始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曾多次获得彭总嘉奖,他担任团长的13团还因为战功突出,被评为“英雄模范团”。

1934年1月,李天佑担任红三军团5师师长,参加了湘江战役、强渡乌江等战役,是红三军团的开路先锋。到陕北后,李天佑又作为东征的先锋出征山西。

李天佑后来作为115师的主力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他率部夺取老爷庙,对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之后又率部参加了广阳伏击战,再歼日军千余人。

在这两次战役后,李天佑的能力已经被师部认可,1938年3月,他升任343旅副旅长,之后担任代理旅长(代陈光)。之后,李天佑跟随罗荣桓转战吕梁山地区,开辟晋西南根据地。

然而,就在罗荣桓要率部进军山东之前,李天佑却因病离开了岗位,他先是在延安、西安接受了治疗(1938年5月),之后又前往苏联就医,并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9年)。

直到1944年4月,李天佑才返回延安,45年日军投降后,李天佑才重回部队参加指挥作战。

这中间的7年时间,就是李天佑军事生涯的“空档期”。

应该说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陈再道南下创建冀南平原,许世友打红了胶东的半边天,杨得志创建冀鲁豫根据地……还有冀热辽、晋冀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等根据地都是在这段时间创建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李天佑能跟着罗荣桓进入山东,必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军事才华也必将有更充分的发挥,被人铭记的事情也会更多。

来到东北后,李天佑由于7年的空档,没有直属于自己的部队,所以第一时间并未能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是被任命为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代理卫戍司令员等职。实际上被留在了后方。

直到1947年5月,李天佑才顶替了万毅,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一纵的司令员(一纵的底子是115师686团,李天佑曾任该团团长)。从后来的历史看,李天佑在三下江南、攻打四平和47年的夏、秋、冬季攻势作战中表现都是很好的,东野一纵的威名也是从此打响的。

在关键性的辽沈战役中,李天佑率领的东野一纵被作为全军的预备队使用,但由于程子华、吴克华、胡奇才等人在塔山打得太过耀眼,锦州战役的进展也较为顺利,李天佑的总预备队实际未出动。锦州解放后,李天佑率部北上参加黑山、大虎山阻击战和辽西会战,但实际上唱主角的并不是他。

之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又涌现出一大批耀眼的将军,比如梁兴初,吴信泉,傅崇碧等等,而李天佑却未能参加此战。

三、英年早逝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之后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毕业游担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62年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担任副总参谋长。

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上将在北京病逝。李天佑是开国上将中算是去世很早的,他去世时年仅56岁,这导致他的职务未能更进一步,也导致他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我们知道李德生,知道皮定均,知道许世友、陈再道等,知道黄永胜、丁盛等,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表现,也是因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以后的表现和故事。故事或好或坏,实际都让人们更加了解他们了。

而李天佑则在1970年56岁的时候壮年病逝,没有来得及留下回忆录和自己的故事;而李天佑又因为上述的“空档期”,较少能出现在其他将军的回忆和一些战史中,两相加减,李天佑渐渐变得不为人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