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适时地谋权、用权、固权、弃权,有着明哲保身、名垂千古的生存智慧。这群人就是古代幕僚,他们整体上可看作是官场智库,一面忠心服务于“主子”,一面出谋划策开启官智,在关键的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官制上的一大变革,从此大批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被录用为各级官员。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当官的人毕竟是少数,被科举淘汰的很大一部分则是有一定文化,但并无功名的读书人。这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或是所谓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在各个幕府间奔波游走。

明中晚期以降,在各级衙门活跃着这样一批幕僚。他们由地方主官聘请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一批幕僚,有个通称——师爷。而这些师爷又以绍兴籍为多(因为绍兴落第读书人学习法律的较多),史上有“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之称。绍兴师爷分布于各级官衙,在清朝曾达到鼎盛,几乎包揽了基层全部的政务。在绍兴师爷当中有位被公认为师爷鼻祖的人物,他就是雍正年间的师爷邬思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邬思道在做河南巡抚田文镜师爷的时候,正值雍正帝打击“舅舅”隆科多之时,但由于担心被人冠上兔死狗烹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下手。邬思道窥探到雍正帝的这一隐秘心思,就替田文镜草拟奏章,上书弹劾隆科多。隆科多由此获罪,雍正解决了心腹大患,而邬思道的名字也被雍正牢牢记在心里。后来,田文镜上奏请安折子时,雍正甚至直接写下批语询问:“朕安,邬先生安否?”邬思道所受礼遇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以来,清朝内忧外患,各封疆大吏自辟僚属,曾出现了四大幕府,即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幕府。而其中尤以曾国藩幕府为最。曾国藩幕府是在太平天国兴起以后,清朝让出一部分地方实权的情况下形成的。曾国藩幕府的办事机构,按其职能可分为秘书班子——负责起草各类文告,处理重要事务,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是职。思想文化机构——主要是负责编书、洋务等任务。此外还有军事情报机构、司法机构、善后机构等。在这批机构及其幕僚的努力下,曾国藩一度成为晚清最有实权的地方大员。而曾幕中的许多幕僚也陆续被委以重任,成为政府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这些幕僚中官至督抚者就有26人,而其中同时与曾国藩为督抚者一度达14人之多。至于道府州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更不知凡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古代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幕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战乱年代,这些幕僚往往成为各方诸侯争夺天下的重要谋士,而在承平年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则是辅助各级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古代幕僚的群体智慧上的重要作用,在当代同样如此,要广开言路,用人之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