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重用的国军将领大多出身于黄埔军校,但其实也有部分将领是所谓的“杂牌军”。

这部分国军将领靠着超强的军事能力,在一众嫡系子弟中打出一条自己的路子,被蒋介石委以重任。

其中的典型便是有着“华北王“之称的傅作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这位华北王及其手下统领的地方部队,堪称我军在华北战场上的最大阻碍。

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绝无扭转历史之大势的可能,负隅顽抗所带来的伤亡和危害是不可估计的。

因此,在平津战役中,驻守北平的傅作义选择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但他麾下的四个兵团司令官却反应各异,甚至有人拒绝服从命令。

这是为何呢?北平和平解放后,四大司令官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位心腹爱将知大义

说来比较讽刺的是,傅作义虽统领着五十五万精兵并且是国军华北地区的主要负责人。

但其实在麾下的四个兵团中,仅有一个是一直跟随他打天下的嫡系部队,而其他三个都是黄埔军校的“正规军“。

听起来荒唐,但这其实是蒋介石的一贯操作,除了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将领能稍得其信任之外,其他的野路子将领受到的待遇无一不是”用了也疑“。

因此当傅作义宣布起义之后,手下的四员大将中都表示了不解,就连跟他从无名小卒一直摸爬滚打上来的孙兰峰也不赞同傅作义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兰峰是傅作义嫡系部队11兵团的司令员,两人相识于阎锡山的晋军中,此后二十余年一直肩并肩共同作战,感情相当深厚。

平津一带战事刚起时,孙兰峰率部驻守张家口,被我军打败后,逃往绥远投奔好友董其武。

随后,在傅作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孙兰峰和董其武也追随曾经的将领的脚步,选择了起义。

知大义却忠蒋,两人相同选择不同结局

而另两位严词拒绝起义的司令官分别是李文和石觉,两人均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一直追随着蒋介石的脚步。

在傅作义宣布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定后,两人百感交集,对蒋委员长的一片赤诚和、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一齐堵在喉头。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两人在会议上表示:支持和平解放的决定,但是蒋校长对两人有知遇和栽培之恩,恩情不可忘,希望傅总司令允许二人各带几个必要的师长飞回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罢此话,傅作义沉默片刻,毕竟是在枪林弹雨里一起打拼过的兄弟,此去一别或许再见面就是各自为营的敌人了。

片刻之后,傅作义坚定地表示:可以允许两人离开北平前往南京,但不可带走大部队和武器。

不久之后,两人带了几个师长飞回南京,但两人之后的命运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李文被蒋介石派往西南,在四川被我军俘虏,在学习班里,李文假装诚心接受改造,实际是为了骗取我军信任。

最终在我军对其放下戒心的时候,李文逃了出去。

随后,李文在蒋介石的许可下,前往台湾,但一生不得重用。

而石觉则因未被俘虏过,深受蒋介石父子的重视。

在台湾时,石觉仍身兼数职,并晋升为二级上将。

信仰坚定的"卧底"

另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生侯镜如的身份就比较复杂了。

黄浦军校建立初期,我党与国民党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周恩来还曾在校任教导处主任。

侯镜如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前往上海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上海的招生组组长是毛泽东,侯镜如在听完毛泽东的教诲后,对其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第二年便经由周恩来的引荐加入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侯镜如与我党失联一心为抗日事业奋战。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国民党做法倍感失望的侯镜如在我党的指引下成功策划了第21师、56师、142师的起义。

起义成功后,侯镜如也并未暴露身份,反而继续埋伏在国民党内部,策划起义活动。

在福州时,侯镜如不幸被军统识破了身份,无奈前往香港躲避,1952年,重回内陆。

在新中国担任政北京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热心中国统一事业。

他的一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建国后在和平统一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域,也做出重要贡献。

站在命运的分岔口,出于不同的本心,大家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在生活在新中国的后人的眼中,有人或许走错了路,他们也许会后悔,但那片忠心始终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