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海洋。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其侄孙皓即位。而孙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北有强敌曹魏,南有交趾叛乱。然而面对如此大好形势,可以一举灭吴的魏朝晋王司马昭却无所作为,只是派遣使者招降孙皓。如果司马昭出兵伐吴,能否一举灭吴而终结三国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当时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元四年八月(263年9月),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了洗刷弑杀魏帝曹髦的恶名及提升自身威望,于是调集十八万大军伐蜀。而魏军兵分三路,西、东、中三路主帅分别是: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钟会。

原本司马昭想着以优势兵力夺取汉中就行,毕竟汉中有秦岭天险,易守难攻。所以司马昭没想着一战灭蜀,只要拿下汉中,那自己就有了军功为倚仗,可以此为由迫使魏帝封自己为王而让司马代魏更进一步。没想征西将军邓艾出其不意逼近成都,迫使蜀汉皇帝刘禅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艾灭蜀后信心大增,认为蜀汉已亡,孙吴孤立无援,必然畏惧魏军讨伐。于是邓艾劝司马昭乘胜出兵伐吴,一举平定天下。但司马昭猜忌邓艾居功自傲,担心其灭吴立功会超越自己的声望而予以拒绝。

不久后爆发了钟会企图割据巴蜀自立的钟会之乱,但魏军将士家属皆在北方,所以监军卫瓘、南安太守胡烈等人不愿跟随钟会反叛,于是袭杀钟会而迅速结束了这次叛乱。

咸熙元年三月己卯(264年5月2日),魏帝曹奂下诏封司马昭为晋王,此时司马昭距皇位仅有一步之遥。然而司马昭考虑到自己毕竟有弑君恶名,就没有更进一步而决定让儿子司马炎代魏建晋。

二,孙吴内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熙元年七月癸未(264年9月3日),吴景帝孙休英年早逝,临终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辅佐皇太子孙(wan)即位。然而孙(wan)年幼,东吴又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所以濮阳兴和张布就拥立了年长的孙皓为帝。

“今交阯伪将吕兴已帅三郡,万里归命……又孙休病死,主帅改易,国内乖违,人各有心。伪将施绩,贼之名臣,怀疑自猜,深见忌恶。众叛亲离,莫有固志,自古及今,未有亡征若此之甚……”(三国志·三少帝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就在魏灭蜀的同时,孙吴的交趾郡爆发了吕兴叛乱。而吴军忙于援助蜀汉抵御曹魏,无暇顾及交趾叛乱,使得交趾之乱愈演愈烈,扩大到整个交州南部。而孙休为了防止叛乱蔓延到交州北部,于是分置其地为广州。

由于曹魏灭蜀后对孙吴的威胁更大,所以吴军忙于夺取巴蜀要地以防魏军沿江而下。而吕兴见曹魏灭蜀,知道魏强吴弱,于是便主动与曹魏联系请求归附。司马昭为了削弱孙吴,于是封吕兴为安南将军、交州都督。另外孙吴的武陵、豫章两地也发生叛乱,表示要归附曹魏。

因此孙皓即位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内有交趾、武陵、豫章等地叛乱,外有曹魏的强大威胁。况且孙皓之父孙和其是被祖父孙权废黜并赐死的太子,所以孙皓在朝中并无根基,使得他只能加封群臣,抚恤百姓以巩固皇位,拉拢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司马昭忙于为儿子司马炎篡魏铺路,所以只派了为魏军俘获的原孙吴将领参军事徐绍、水曹掾孙彧两人出使孙吴。

孙皓自知自己根基不稳,担心司马昭会趁机南下,于是对司马昭的使者态度谦恭。然而不久后孙皓地位稳固,又见司马昭无意南侵,便立即断绝与曹魏联系,斩杀徐绍、孙彧。

三,司马昭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熙元年(264年),孙吴内忧外患不断,正是司马昭一举灭吴,终结三国的大好时机。如果司马昭此时出兵,极有可能灭吴而一统天下。

毕竟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吴蜀加在一起也不敌曹魏,况且此时曹魏已经灭蜀,实力更加强大。只要司马昭出兵伐吴,极有可能提前16年结束三国乱世。

此时形势对司马昭可以说是十分有利,他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司马炎跟曹操一样,忙于为儿子篡位铺路,注重家族私利而忽视天下一统,错过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