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长期以来坚持一个观点,认为“白人演员比亚裔演员更有能力扮演亚裔角色,这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下的特权体现!”

同时这也是好莱坞臭名昭著的“黄脸”一词的由来。

“黄脸”是好莱坞惯性使用白人演员来扮演亚裔角色,指使用化妆手段来模仿亚洲人脸部特征的做法。

对亚洲人的形象进行刻板化的描绘,自带贬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凯瑟琳·赫本主演的《龙种》里,她就被画成了华裔的模样。

她本来的长相是挺漂亮的一个白人女演员,但电影里她穿上了中国古人的衣服,眼睛部分被画得细小狭长,洋化的长相加上这样的眼神,整个角色显得丑陋。

凯瑟琳·赫本不是第一个这样化妆的好莱坞女明星。

在她之前、之后,都有许多这样,故意画成丑陋的华裔形象来拍电影的好莱坞演员。

美国作家罗伯特·G·李就写了一本《东方人:流行文化中的亚裔美国人》,在里面详细阐述了黄脸的演变,以及如何发展成普遍适用于亚裔美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高梅在1937年拍了赛珍珠的中国小说《大地》。

开拍前著名华裔女星黄柳霜提出过想演里面的女主一角。

但米高梅拒绝了她,选了德裔女演员路易斯·蕾娜当女主。

拒了黄柳霜之后,米高梅还很恶心地劝黄柳霜去试镜里面的一个妓女的角色。

把黄柳霜气炸了。

根据报道,她气狠狠地对米高梅说:“你让我,一个带有中国血统的人,去扮演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同情心的角色,然后让一个白人演员扮演中国人?”

最后,那个饰演《大地》的德裔女演员后来拿到了自己的奥斯卡影后。

《大地》这部电影,到现在仍然有人认为是好莱坞对中国感兴趣的作品。

该片还专门来了中国大陆取景。

但实际上,好莱坞没有那么善良。

至少在拍中国人形象这件事上。

我们不了解但西方在过去很明白的一件事是,早在美国这块土地被发现之前,欧洲人就很喜欢看中国人相关的故事。

那种喜欢很快变了质。

18世纪中期,一部改编《赵氏孤儿》的戏剧《孤儿》开始出现在美国的舞台上。

里面全都是西方白人演员画着黄脸,登台表演,动作夸张,口音蹩脚。

与此同时,“黄脸”开始诞生,并由此出现了黄脸专用的底妆色号。

黄脸开始成为了不少化妆师必备的手艺,甚至还出了专门的详细步骤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社会背景。

1850年代开始,第一波中国劳工大量抵达北美西海岸,帮助修建了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

32年后,《排华法案》通过。

就这短短的30年时间,那几批中国劳工就把西方人弄出了心理阴影,以至于西方人需要靠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

除了该法案,在好莱坞,还有一部《海斯法典》,两部法律文件,直接断掉了华裔演员的前途。

白人才能演亚裔主角,就算华裔能参演,在作品里也不许和白人角色谈恋爱。

西方人明明可以不拍中国作品的,可是跟中国有关的电影就是受欢迎。

他们没办法,只能在别的地方想招抹黑。

1919年,英国人拍了一部《残花泪》,女主被亲爸虐待,一名中国人出来拯救了她。

但最后女主还是死了,她的中国英雄替她报仇后,给她修建了佛堂,并在佛堂前殉情。

里面的中国人是由理查德·巴塞尔梅斯扮演。

这是罕见的称赞中国人的电影作品。

然而,给华裔泼脏水的作品,才是当时西方戏剧世界的主流。

《信》

1929年,美国派拉蒙影业发行的《信》,是一部早期的有声电影。

讲述的就是一位嫉妒心很强的白人已婚妇女残忍对待华裔女性的故事。

女主莱斯利生活在丈夫的橡胶种植园里,因为寂寞而跟情人杰弗里走近。

之后杰弗里厌倦了女主莱斯利,转向了自己心仪的中国情人莉蒂那里。

这让莱斯利很愤怒,转而杀了男人杰弗里。

最后莉蒂的下场也很惨。

可是影片却把莉蒂描绘得比白人杀人犯女主莱斯利还可怕。

类似这样的作品,一经播出后都很有市场。

渐渐地,许多白人演员依托黄脸,尝到了事业成功的滋味。

他们当中不少白人演员开始专门吃这碗饭。

纽约出生的、苏格兰血统纯正的魔术师威廉·埃尔斯沃斯·罗宾逊,他的美国名字很普通。

但中文名字却很著名,叫程连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英国苏格兰人,可他却在职业生涯里经常打扮成一个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

1861至1918年,是他活在世界上的时间。

这个时候的西方,对中国人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迷惑性。

那时信息也不发达。

所以程连苏的骗术可以成功,让西方人都以为他就是中国人。

程连苏有点中国这边江湖骗子的感觉。

穿上了中国传统服装,剃掉了面部的发须,把头发留长并绑成辫子,对外谎称自己是孤儿,由一个中国魔术师收养。

继承了中国的魔法魔术,会模仿、方言唱歌、腹语、催眠等,还辩称助理是他的妻子。

实际上,除了会点魔术手法外,其他都是谎言。

他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还出轨,共有5个小孩。

他的魔术表演深受美英两国观众的喜欢。

如果不是被同行打假的话,他依旧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中国魔术师。

最后,一辈子招摇撞骗的程连苏,却死于舞台枪击意外。

被击中后他说了一句长长的英语,观众才发觉原来他会说英语的啊!

看得出来,西方在以前就很迷中国文化。

可这种文化潮流之下,也伴随有许多白人的坏心思在里面。

他们不愿意把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呈现在公众面前。

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传播作品里的角色上的抹黑。

傅满洲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

在他出现之前,至少华裔都是受害者居多,虽然难逃负面的描写。

但再不济,华裔也就是演一般性的坏人。

那种一出场就被嘲笑的坏角。

但在傅满洲出现之后,中国人被描绘成罪犯,邪恶到足以产生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威胁。

傅满洲这个角色,是西方人虚构出来的。

最开始出现在英国小说家萨克斯·侯麦的书《扎亚特之吻》(1912)里,他被描述成天才犯罪者。

是那种会杀了白人并抢走他们的女人的人。

后来,傅满洲身上的坏人属性被各种衍生作品加强,越来越坏。

足以威胁到西方整个世界。

同时,傅满洲角色的生存技能也被夸大,他成为了好几所名校毕业的化学博士,甚至可以延寿。

而他涉及的犯罪包括毒品和人口贩卖……

傅满洲这个形象分别在电影、电视剧、漫画、广播、小说甚至乐队等多方面,被西方人拿来发挥创作,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现在的大IP概念。

还是那种抹黑中国人形象的IP。

而且历经数十年的时间。

加上西方文化影响力的促进,傅满洲这个纯纯由西方编造出来的角色,对华裔形象的破坏非常大。

扮演过这个角色的白人演员有许多,其中瑞典籍美国演员华纳·奥兰最为出名。

而随着中美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类白人黄脸的作品就少了许多。

看重利益的电影公司知道,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抹黑中国,不能得罪金主。

不过,在许多跟中国相关的题材上,黄脸是他们丢不掉的做法。

艾玛·斯通就在《阿罗哈》里扮演了有4分之一血统的中国人角色。

比漫威选蒂尔达·斯文顿演古一法师还要令人不可思议。

最终这部片子的票房根本回不了本。

艾玛·斯通本人也因为饰演这个角色而备受争议。

在第76届金球奖颁奖礼上,亚裔演员吴珊卓就借着《摘星奇缘》吐槽好莱坞对亚裔角色的过度白人化:“这是继《攻壳机动队》和《阿罗哈》之后第一部全由亚裔美国人主演的电影”。

台下的石头姐明白吴珊卓的嘲讽,很不好意思地回了一句“对不起”!

她本人也在后续回应,好莱坞的确存在一些缺陷。

虽说《摘星奇缘》顶着亚裔的阵容,在当年拿了不少大奖。

但并不意味着亚裔甚至华裔,在好莱坞的全面翻身。

自信点,我们压根不需要向好莱坞证明自己本民族的优秀。

其实好莱坞这种对华人的丑化史,就是他们内心害怕华人的最真实写照。

现在,国内电影市场也不再媚洋。

看多了电影作品,很容易发现其实电影也就那么一回事。

艺术源于生活,能高出生活的,都是好作品。

能把优秀的文化,融进电影作品里的,少之又少。

好莱坞对于外文化,始终坚持打压抹黑的做法,证明了它们对文化的包容力,也就那么点。

我们只要分清好坏就行。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