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南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宋孝武帝刘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骏是南朝刘宋帝国第四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子。

刘骏的一生,可以简单用五句话二十个字概括:镇守边疆、为父报仇、青州大捷、全面改革、骂名滚滚。

关于“镇守边疆”,我在前面的文章讲了,刘骏早年镇守雍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他打造荆襄军团、平定蛮夷叛乱、参与元嘉北伐。后来又镇守徐州,抵抗北魏拓跋焘南侵等。

这一时期的刘骏,青年有为、风华正茂、一腔热血、能力出众,堪称“刘宋十大杰出青年”之首。

前文讲过的,本文不再重复,主要讲讲刘骏后面的四件事。

一、为父报仇

刘骏的父亲宋文帝刘义隆是刘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整个南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刘义隆的文治成绩非常突出,可以打到90分,他开创的“元嘉之治”是南朝经济最繁荣、文教最昌盛、百姓最安居乐业的时期;

但他的武功却只能打到50分以下,他在公元430年和公元450年发动的两次北伐,都惨败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尤其是第二次北伐,被拓跋焘千里反击,淮北、淮南全部沦陷,战火一直蔓延到长江北岸,生灵涂炭、死伤枕籍,元嘉之治的成果毁于一旦。

但刘义隆却并不甘心,公元452年,当听说自己一生的对头拓跋焘被宦官杀死后,刘义隆认为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立即决定发动第三次北伐。

当时,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劝谏刘义隆,两年前的惨败使我朝元气大伤,国家满目疮痍,贸然北伐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可刘义隆仍一意孤行,再次兵分三路,进攻北魏。

说实话,刘义隆的军事能力比起父亲刘裕,的确是差得太多。

他每次都是固定的三个主攻方向,东边的山东碻磝、滑台,中间的河南许昌、洛阳,西边的陕西潼关,这虽然是地理环境决定的,但你哪怕改一改战略重心也好。

但刘义隆就认死理,东路军主攻、中西两路策应的战略,几十年来从未改变。

那北魏应对起来就轻车熟路了,春夏时收缩防守,秋冬时转入反攻,利用骑兵优势先吃掉主力,侧翼只能狼狈退回,每次都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这次北伐只打了两个月,一座城都没有攻下来,比前两次战绩还差,就因为军粮无以为继,草草收场。

事后,刘义隆愤懑地说:“早知这些将领如此无能,我恨不得自己亲自拿刀驱赶他们作战!”

但他完全错了,他手下的将领如萧思话、柳元景、臧质、鲁爽并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在刘义隆拙劣的战略统筹下,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而已。

但北伐的一再失利,使刘宋内部的一对矛盾迅速激化,那就是刘义隆与太子刘劭之间的矛盾。

刘劭是刘义隆的嫡长子,六岁就立为国储,至今已经当了23年的太子。

历来皇帝与储君最难相处——太子表现太好,皇帝有失落感、危机感;表现太差,皇帝又不放心、不满意。而且时间越长,矛盾越放大,最后难免走向决裂。

刘劭对北伐一直持反对态度,对刘义隆身边那些鼓吹北伐的亲信大臣恨之入骨,整天喊打喊杀。这也导致刘义隆对刘劭越来越不满,常常流露出易储的念头。

不知道是因为皇帝当得太久,自以为大局尽在掌握还是什么原因,刘义隆变得优柔寡断、婆婆妈妈起来,早年诛杀顾命三大臣、罢黜刘义康时的刚毅果决、谋定后动完全消失不见。

他一边磨磨唧唧地琢磨着该换哪个儿子来代替刘劭,一边对刘劭的种种不轨举动视若无睹,甚至在查实了女儿东阳公主、太子刘劭、二儿子刘濬暗中用巫蛊之术诅咒自己,都不加惩戒,放任自流,也着实心大,让人捉急。

这就给了刘劭机会。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二月,刘劭与老二刘濬联手发动兵变,率军冲入台城,将亲生父亲刘义隆杀死,刘劭登基称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弑父夺位的案件,开了历史先河,因为性质太过恶劣,历代史学家没有一个人承认刘劭的正统地位,哪怕后世那些暴君、昏君、傀儡皇帝都可以载入本纪,唯独他不行。

史书在记载刘劭此后的事迹时,也不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用一个专有名词代替——“元凶”。

当时,刘骏身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坐镇今天的九江。听说大哥和二哥联手杀死了父亲,刘骏放声大哭,立即决定起兵讨伐刘劭,为父报仇。

刘骏这些年一直不受父亲刘义隆的喜爱,总把他派得远远的,哪里有叛乱就叫他去平定,脏活累活没少干。

但刘骏每次都完成得很好,这也为他在刘宋军界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比如刘劭登基后,写密信给大将沈庆之,让他下黑手除掉手握重兵的三弟刘骏,但沈庆之转头就把刘劭的信送给了刘骏,并全力支持刘骏讨伐“元凶”。

刘骏起兵后,立即得到叔叔刘义恭、刘义宣,弟弟刘诞、刘宏、刘祎以及镇守各方的刘宋大将刘遵考、鲁爽、张永、刘瑀等人的支持和响应。

既然人心所向,这仗就好打了。刘骏二月从江州起兵,沿江东下,势如破竹,四月就攻至建康。在沈庆之等人的劝进下,刘骏在建康城南登基即皇帝位。

五月,刘骏攻破建康,刘劭及其四个儿子,刘濬及其三个儿子全部被斩首,元凶之乱至此平定。

登基后的刘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

首先,将朝中重臣和军方大佬的爵位全部晋升一级;其次,对民间鳏寡孤独的贫苦百姓,每人赐谷五斛,免除百姓过去欠缴的租税,缩短百姓服徭役的期限;

同时整肃军队,任命沈庆之、柳元景、宗悫等亲信将领分别担任领军将军、左卫将军、右卫将军,解散旧的御林军,另建新军;

任命刘秀之、朱修之、垣护之、申恬、庞秀之等一批有口碑、有能力的大臣出任地方刺史;派出巡视组巡视各州郡,了解民情,处理冤狱,同时加强对地方实力派的管控。

刘骏还宣布,暂不启用新的年号,而是继续沿用父皇的“元嘉”年号,以彰显自己延续宋文帝刘义隆正统的合法性。

应该说,刘骏这么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这些措施也很有针对性,效果极佳,人们都交口称赞,认为帝国终于迎来了一位有为英主。

(二)青州大捷

对刘骏的上位,有一个人却极为不满,这个人就是刘骏的六叔、荆州刺史、竟陵王刘义宣。

刘义宣镇守荆州十年,兵精粮足,势力庞大,在平定元凶之乱中立有大功,刘骏对他既客气,又有些忌惮,就想将他调任扬州刺史,放到眼皮底下,便于掌控。但刘义宣公然上书拒绝,刘骏也无可奈何,只能作罢。

刘骏的妥协,被刘义宣解读为朝廷虚弱,畏惧他荆州军的实力。再加上刘骏本身有个最大的缺点——好色,而且是好色里面最低级的一档——乱伦,他将刘义宣留在建康的几个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堂妹全部纳入后宫,公然淫乐,这也令刘义宣视为奇耻大辱。

最后,在表弟兼儿女亲家、江州刺史臧质的鼓动下,公元454年二月,刘义宣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称帝,并亲率十万大军东下,攻击建康。

眼看一年前的悲剧就要再次上演,刘骏却展现了与刘劭完全不同的应对能力。

他命大将王玄谟在梁山(长江芜湖江面的岛屿)拖住刘义宣,却命沈庆之率精锐赴江北,先行扫平了响应刘义宣的徐遗宝、鲁爽等部,然后合兵与刘义宣决战。

朝廷军在薛安都、垣护之、宗越等大将的奋击下,最终大破荆州军主力,刘义宣、臧质败逃,后来陆续被捕杀。

刘义宣的败亡,说明在大多数人看来,刘骏是符合正统观念的帝国主宰,虽然他在私德方面似乎很有问题,但那是后人尤其是后世文人关心的事情。

对普通百姓来说,皇帝荒淫不荒淫,跟我种田养家有毛关系?只要皇帝推行的政策没问题就够了。

刘骏平定了内乱,就开始打起了北魏的主意,作为刘裕的孙子,他也很想北伐。

公元458年,刘骏经过5年的精心筹划,悄悄拉开了北伐序幕。

不过他跟父亲刘义隆不同,他少年从军,多次率军平叛,又长期跟魏军在一线作战,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对战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都是刘义隆不具备的。因此,刘骏采取了与刘义隆截然不同的北伐策略。

以往刘义隆每次北伐,必然选择春夏之际出兵,他认为魏军不耐暑热,发挥不出应有实力,有利于自己长驱直入。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魏军可以大踏步后退,养精蓄锐等到秋冬再行反击。而这个时候宋军因为千里跋涉,在外日久,士气已不如出征时高涨,不是骄傲懈怠,就是思乡念家,碰上士气正盛的魏军,往往一触即溃。

而这次刘骏选择的是十月(农历)出兵,此时已经入冬,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完全出乎了魏军的意料。

第二:刘义隆每次都是从徐州、寿阳、襄阳三路出兵,战线横亘千里,看上去的确很咋咋呼呼。但规模越大,以当时的通讯条件,统筹协调难度也越大,既影响效率,又分散了兵力。

而刘骏这次只选择一路进攻,就是东线。

从建康到山东的黄河南岸,最便利的就是从长江入扬子江,经高邮湖、洪泽湖进入淮河,再从泗水北上过徐州,从清口进抵黄河。这条线路全程水道,可以极大地减轻后勤供应的压力。同时,刘骏将精锐宋军集中一路,保证了极强的战斗力。

第三:刘义隆每次都是大军齐出,声势惊人,但行进缓慢,魏军骑兵想走就走,想来就来,主动权其实完全在北魏一方。

而这次刘骏却异常低调,他派大将殷孝祖兵贵神速进至兖州(今山东济宁)以南的清口(今山东济宁梁山东南),悄无声息地筑起了两座城。

北魏兖州守军一觉醒来,突然发现眼皮底下多出两座宋军土城,但兵力却貌似不多,逃跑吧,似乎没有必要,放任不管吧,好像面子上又下不来,就派军攻打。

谁知这支宋军其实是精选的特种部队,战斗力十分惊人,居然将来犯的魏军打得大败。

此时北魏在位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爷爷,著名的北魏冯太后的老公,不过这时才十二岁。

你别看他年纪小,心智和手段可一点不差,刚登基就铲除了弑杀拓跋焘的大权奸、中常侍宗爱,并夷其三族。

拓跋濬听说宋军有小股部队侵扰边境,立即命镇西将军、天水公封敕文率精骑南下,要求坚决消灭清口的这一小撮不知死活的宋军。

同时,拓跋濬还想抓住这个机会将刘宋最后一块黄河南岸的根据地——青州(今山东潍坊)拿下,就派出大将窟环公和五军公(爵位名,姓氏史书无记载)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青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打不如大打,这是拓跋濬的想法。

不怕你来,就怕你跑,这是刘骏的想法。

由于文章篇幅受限,请观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