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明帝-明英宗朱祁镇》的章节里,曾经专门讲述过朱祁镇有一子封吉王,其后裔中绵延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后,其中一位在教育界做出贡献,并且认祖归宗改名朱剑凡的故事。

但是,对于吉王这一支,尚未详细讲述其在明朝这一代,自其封国至明亡,这一百多年的传袭。

今日,我们整理思绪,梳理史料,从零星的记载里去挖掘明朝吉王朱见浚,及其支系的点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献忠攻陷长沙后获得的吉王府的金锭

  • 简王见浚生南宫,好学古稀寿正寝。

公元1456年7月11日,太上皇朱祁镇所生活的南宫内,又一次传来了新生儿的哭声,这次又得一子,在诸子中,此子排行第七,根据谱系五行,将其命名为朱见浚。

朱见浚的母亲,是为万宸妃,他与他的二哥朱见潾是胞兄弟,还有一位胞兄是三哥朱见湜,但已经于1451年夭折。

在朱见浚出生后的半年,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即位,朱见浚也因此成为英宗诸子中出生在南宫里的最后一位。

英宗复辟后,分封诸子,尚不足一岁的朱见浚受封吉王,封国拟定于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也即是今湖南省长沙市。说到长沙的明朝王府,此前已经多次提及。最开始为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的王府,后来朱梓自焚而死后,王府一度空置;永乐初,朱棣迁谷王朱橞于此地,后来朱橞被废,王府再度空置;仁宗即位,封襄王朱瞻墡至此地,后因“卑湿”徙封至襄阳,王府再度荒置。

至天顺元年,长沙王府已经空置了几十年,封吉王朱见浚于此地,也是合理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

成化十三年,是为1477年,21岁的朱见浚在宠弟狂魔长兄朱见深的张罗下,完婚后就藩长沙府,吉王支系便世代居住于此。

到达长沙府后,朱见浚的好学品质进一步被激发。他曾多次造访长沙当地著名的岳麓书院,时常勉励自己保持良好品德并且多做善事,在当地不折腾老百姓,最有存在感的王爷行为也就仅是读书问贤,横向纵向比较,也实属难得了。

在位整五十年后,嘉靖六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是为公元1527年8月16日,71周岁的朱见浚薨逝于长沙,谥号为“简”,他已经是时任皇帝朱厚熜的叔祖父。

  • 三代单传悼定端,厚焨载均传袭远。

关于朱见浚的子嗣情况,史料里仅记载其有一子,曰朱祐枎,为庶出,1479年出生。根据祖训,亲王里庶出的儿子会先受封郡王,所以朱祐枎最先受封常山王,但是于何年受封,已不可考,根据过往的经验,猜测其受封应该在10岁左右。

后来,由于朱见浚一直无嫡子,且年龄也到一定的岁数,作为庶长子的朱祐枎进封为吉世子,等待嗣位。可惜在1510年,31岁的朱祐枎去世,走在了父亲的前面,谥号为悼庄世子。

朱见浚可能还有其他的子嗣,但是根据并无郡王的册封记录来推测,这些子嗣如果真存在,应该都属于未及册封便早夭。所以,朱祐枎应该是朱见浚的独生子。

悼庄世子过后,其长子朱厚焨(火冒)进封世孙,其实这位世孙真是来得很及时,他出生于1509年,他出生后一年,其父朱祐枎便去世。换言之,如果没有朱厚焨(火冒)的存在,很可能吉王世系会落得无子国除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也无朱厚焨(火冒)有兄弟存在的记录,理论上也应该是朱祐枎的独生子。

1529年,20岁的朱厚焨(火冒)袭封吉王,是为第二任吉王。袭封吉王后,朱厚焨(火冒)将父亲朱祐枎追封为吉王,谥号为“悼”。

关于朱厚焨(火冒)的子嗣记录,史料也记载其仅有一子,为庶出的朱载均。朱载均出生于1527年,正是那一年吉简王朱见浚薨逝,所以,朱见浚或许见过这位曾孙。朱载均理论上也应该是朱厚焨(火冒)的独生子。

根据过往的经验表明,朱载均大约在1537年,其10岁左右受封郡王光化王。1539年,朱厚焨(火冒)薨逝,享年30岁,谥号为“定”。第二年,朱载均以光化王进封吉王,是为第三任吉王,时年13岁。

到朱载均这里,吉王府也总算出现了嫡子,也总算开枝散叶,有了不止一位能够传袭的子嗣。

朱载均有子四人:

庶长子朱翊銮,生年不详,何时受封龙阳王也不详,据热心网友提供的讯息,称朱翊銮出生于1542年,相关史料无力证,仅是一家之言,诚如是,那朱载均确实也早熟,14岁就当爹;

嫡次子朱翊镇,1554年出生,作为嫡子中最长的一位,顺位最高;

庶三子朱翊铤,受封长沙王,长沙王传袭至明末永历年间;

庶四子朱翊铉,受封谷城王,谷城王亦传袭至永历年间。

1561年,朱载均薨逝,享年34岁,谥号为“端”。至此,“悼定端”三代单传的传袭终告结束。

  • 翊镇翊銮兄弟及,常淳未袭子追赠。

端王薨逝后的两年,其唯一的嫡子朱翊镇袭封吉王,是为第四任吉王,时年仅9岁。朱翊镇到底还是没有走过生命给他开的玩笑,7年后,16岁薨逝,无子。

两年后,朱翊镇的庶长兄朱翊銮进封吉王,是为第五任吉王。

根据史料提供的册封记录,朱翊銮有子三人,皆嫡出,母亲均为王妃何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子曰朱常淳,于1581年受封世子;

次子曰朱常汶,于1596年,以镇国将军加封德化王,常汶极为长寿,直到1650年薨逝,当时已经是永历年间,德化王爵位也再无传袭记录;

三子曰朱常激,当然某些版本的记载不是“激”字,是一个极为生僻,现代汉语无法打印出来的字(氵算殳),看着很像“激”,此子于1596年以镇国将军加封福清王,就姑且称其为福清王,福清王爵也传袭至南明。

史料《长沙府志》对于吉王朱翊銮的评价极高,曰:“醇懿朴茂,留心经史,养老恤民,隆师爱士,色温气和,飧粗服浣。”显然,这位如同其先祖朱见浚一样,堪称一位贤王。

1618年,朱翊銮薨逝,如果真如旁证表明其出生于1542年,则享年76周岁,谥号为“宣”。当了37年世子的朱常淳原本即将嗣位,结果同年追随其父亲的脚步去世,即由朱常淳的嫡长子朱由楝(lian4)在1621年,完成对于祖父与父亲的守孝期后,嗣位吉王,是为第六任吉王,并且追封朱常淳为吉王,谥号为“安”。关于朱由楝的生年,同样是来自于热心网友提供的讯息,其出生于1584年,如有旁证,也欢迎提供。

  • 匪军入湘慈灶走,慈煃接棒永历殉。

朱由楝并未看到明末“山河破碎风飘絮”那般的惆怅,其在位15年后,于1636年薨逝,享年大约在50岁左右。三年后,朱由楝之嫡长子朱慈灶嗣位吉王,是为第七任吉王。

1643年,老生常谈的话题,张献忠攻陷湖南,朱慈灶随即逃至广东躲避,至此音讯全无。

一年后,甲申国难之后,朱慈灶的二弟朱慈煃由弘光帝册封为吉王,是为末任吉王。这位朱慈煃先后辅佐伴随了南明诸位皇帝。最终在永历十五年,是为1661年,咒水之难之时,于缅甸自缢殉国,至此,明朝吉王支系的故事,从历史舞台的前台下架。

吉王曾经的一个分支,也即是我们提及过的朱剑凡的先祖,大概率是第七任吉王朱慈灶的次子,名字应该为“朱和X”,其年幼躲避于山林中,在一个周姓家庭里长大。以“吉字入门”为由改姓周,也就是后来这位朱剑凡原名周家纯的根源所在。

明朝吉王朱见浚及其支系的故事,讲述完毕,您还满意么?让我们静待下一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