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大江之上,一根绳锁如同飞渡的索道,借着势能,沿着横江索一路荡向对岸,这便叫做蹓索。若将人的两胯看作两岸的山峰,裆下想象为万丈深渊,那么垂索就是中轴,横江索则是牵制中轴的左右之盘。人从一岸通过势能荡向另一岸的过程,即称为中轴运动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中轴是紧绷的,其紧绷的程度决定了势能的强弱。因此,人在起始一瞬,会有一个向下荡力的动作,目的在于提高势能的加速度。

其次,横江索必须保持紧绷状态,一旦松懈,垂索即无法稳定,也就无法定住中轴。中轴的移动并非简单的平移,而是由高向低、由低向高的运动。中轴的运动特性更倾向于荡漾。

所以,太极拳的本质是以中轴为核心,四肢百骸为紧绷横索的势能运动。即坚守中路,从开敞的角度打出拳法。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这根中轴。它其实是一根从下巴垂直到脚跟的无形线。当你在打拳时,需要确切感知这根线的存在,不论动静、攻守、招式如何变换,它始终存在。就像那蹓索的垂索一样,从一个点荡向另一个点。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

困难之处在于,中轴并非依靠意识想象出来的。外界有人认为百会到会阴的连线就是太极的中定线,认为人需要保持直立的姿态,通过放松身体和意识就可以产生中定劲。然而,中轴的产生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依靠四肢百骸的松开、抽紧、向心归集而成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中心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像杂技演员顶缸一样,无论头与缸哪个点接触,对于杂技演员来说,缸的垂轴都是一目了然的。这与虚拟的太极所谓的中定劲截然不同,它是真实存在并且需要刻意保持的。最后要忘掉它,只需想着自己正在渡江即可!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的一个场景:吴全佑依依不舍地送别恩师杨露禅归乡。长亭更短亭,夕阳西下,师说不能再送了,回吧!全佑请师临别赠言。杨师只说了八个字:守住中路,往开里打。

由此可见,全佑当时的拳艺应当正处于关键的中轴形成阶段。露禅师一语点破梦中人,这八字何值千斤!全佑的拳架守中是一流的。

杨露禅给吴全佑的这八字临别赠言,揭示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也是太极的最后一层窗户纸。这八字诀充满了辨证的相生相克的阴阳相济关系,也包涵了实践论的体悟哲学。不到火候,说了也是白说;火候一到,一句话就能使人豁然开朗,水火相济,方能登堂入室,探索太极的秘密。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往开里打,即放开或松开手脚往四面八方荡出去或贴出去。这也就意味着人的阳面要往四面八方发散出去;包括命门和脖子也要往后贴靠。换言之,阴面则要极力膨胀充气。

第二层意思则是守中。往开里打并不是说阳面要无边无际地不规则发散出去,它受到中轴和中定轴的控制!而中轴则是一根无形的基准线。它的形成又要依靠四面八方发散的均衡向心力得以形成。

简单地说以鼻尖为中心线把人一切为二,那么左面阴面向四面八方发散的张力要与右面相等。这样两股张力的分解线自然体悟到一根中分轴。王普称此为基准线,而左右张力均衡即谓平!

显然这根中分线由左右张力而得以形成。它是绷紧的;倒过来它又作为太极运动的基准线。无论空体内膨胀是压扁还是呈橄榄形;中轴都是绷紧的;两边均等;这样才会体悟到中轴的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想着这根轴;意守此线;心无旁骛;方有所得!

顺便说一下:有朋友问太极意怎么用?意守中轴!太极是动功;动中求静;静即意静;守是也!杨澄甫给儿子起名杨守中;此静守中轴何等重要!而班候两手过膝,实际上是长期往开里打,肩根脱开,手相对拉长的结果。气功是静中求动,体不动,意要动,和太极相反。

来源网络,转载旨在分享,侵权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