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考试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通讯报道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效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新闻评论针对社会现实和新闻事件提出的观点,理解新闻事实与评论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4.鉴赏两首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习要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共有三篇人物通讯、一则新闻评论和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引导我们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教育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青年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喜看稻菽干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农学家袁隆平通过长期而艰苦的劳动为人类作出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卓越贡献的事迹。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张秉贵在平凡劳动岗位上取得不平凡成就的事迹。

《“探界者”钟扬》介绍了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和教育专家钟扬在不同领域作出杰出成就的事迹。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结合时代特点阐述工匠精神的內涵及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

《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表现了插秧者的辛苦,同情、赞美之意见于言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法指导

1.把握情感。
本单元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我们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教育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们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2.分析文本。
根据文本特点,或结合典型形象分析人物精神,分析报道的立场、角度、倾向性,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或分析文本评论角度的选择特点以及文中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理解文本直面现实、引导舆论的特点;或分析场面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3.学习写法

三类不同文体写作特点各不相同,在提升阅读分析、理解领悟能力的同时,注重文本写作方法的学习,提升写作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单元

考试目标

1.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2.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4.联系既往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复习要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分为三课,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宋词。
《短歌行》是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抒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乐府诗,白居易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借古喻今,抒发了词人晚年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又表现了词人为国效力的满腔热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忧郁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法指导

1.掌握方法,知人论世

借助互联网和其他网络资源,查阅这八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考查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状态下创作了作品,作品可能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2.深人领悟,探究情感。

通读这八首诗词,探究作品中作者的生命表达,借助“知人论世”得出的结论深度体察作者的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

3.探讨诗歌形式,明确诗体特点。

探讨作者对诗歌形式的具体选择,如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诗句长短不限,体格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格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深沉悲慨之志。

4.勤于诵读,把握诗歌。

借助声音传递对诗歌作品的把握,呈现诗人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