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毒教材事件以来,中小学教材就备受关注,很多自媒体人经常发文,一开始确实揪出不少真问题,后来真问题找不到了,就开始吹毛求疵,甚至不顾事实信口开河起来。比如有人说数学教材没公式、定理,没例题,事实上都有。

刚刚看到一位老师发的文章,批评现在的语文教材。以前我认为,对于教材,老师比家长更有发言权。然而看这篇文章,发现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对教材有正确认识的。比如这位教师朋友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评价,就明显存在偏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教师朋友对教材的批评,主要就是内容问题。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

“课文不教孩子真善美,不教孩子孝敬父母、尊重老师,不教孩子忠孝、礼义、仁智信……”
“国学文化、革命英雄类、经典文章屈指可数,语文教材丧失了育人功能”;
“教材里充斥着思想肤浅、空洞乏味的课文,语言拗口、啰哩啰嗦,单元编排得乱七八糟……”

我教过三到六年级,从未有这种感受,而且根据经验,我判断此人根本不了解语文教材,而且也不懂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而他的信口开河,误导了一些人,或者被一些人利用以攻击国家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上面那位作者对教材所提出的“批评”,我首先进行以下反驳,然后出示一到六年级所有目录:

第一,“真善美”是一个道德概念,其载体有不同类型的课文,比如写景文章的也能体现,不光是写人叙事文章才能体现。

第二,教材里有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尊重老师的课文,忠孝礼仪仁智信,国学、革命、经典,这些内容都有,不信可以看下面的目录。

第三,小学生教材本来就应该是浅显的,而不是深奥的,而且教材里包含道德教育、革命教育、科学教育、自然教育,不知道何谓“思想肤浅、空洞乏味”。

第四,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而且“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成梯度上升,逐步提高。这怎么能叫“乱七八糟”?

第五,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绝对不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的。

第六,根据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要体现时代性,这是教材内容更新的原因。

下面出示一到六年级所有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是一到三年级。

下面是四到六年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每一学段都还有分段目标。教材编写的任务,就是根据目标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从上面的总目标可以看出,任何一册的教材内容,都必然是多样化的,某一方面不可能过多。

换句话说,有些人指责革命题材内容不多,是没有道理的。每一册顶多安排一单元,或者说是几篇。

所以我说上面那位作者,他根本不了解教材,也不懂语文教材编写原则。而且他也不懂,思想道德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只是一个重要部分而已。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看课程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24年秋季学期也就是下学期开始,新教材就要投入使用了。2024年5月3日,中国教师报公众号发布鲁子问的文章《使用新教材,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介绍了新教材使用调研情况,并告诉一线老师,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四个准备具体如下:

1.理解教材更新迭代的必要性,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更新对教材功能的认识,做好理念上的准备;
3.发展跨学科教学等教学能力,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4.学会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其中第二点具体解释如下:

改变以前“教材是教师带着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的材料”的片面认识,树立新观念,认识到“教材是为教师引导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可能性,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材料”。

有一句话让我很受振动:

要求教师走出“以教材为世界”的传统理念,建构“以世界为教材”的学习场域。

这话意思是说,既不要局限于教材,也不要以教材对学生进行一刀切,而是引导学生基于教材进行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