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评鉴(第二辑):

证据、视角和模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 编

真诚而犀利的哲学批评及分析

识别论文的原创价值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学者哲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选录,主题为证据、视角和模态,由于经过编委会多次审稿及反复论证,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质量均较高,既可见哲学各细分领域独特的思想魅力,也可见作者对相关哲学问题研究的深刻及文字表述的严谨和到位。

本书论文和综述部分使晦涩高深且跨越多领域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具有相对清晰的可见性;批评与回应部分对国内哲学著作(复旦大学王纬的新著《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进行评论,并由作者对这些评论做出回应,有助于学术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者、教授组成,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哲学史、早期现代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近年来,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项目,出版了多部哲学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诸多学术奖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简介

《哲学评鉴》是实行三盲审稿制的哲学集刊,平等对待一切投稿,邀请专业学者评审稿件,鼓励审稿人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哲学评鉴》致力于建设基于国际通行学术评审标准的学术发表平台,促进中国哲学界树立严格的学术标准,培养以学术质量评判论文的风气。《哲学评鉴》拥有以专业领域前沿学者为主体的编辑和审稿团队,以期保障学术探讨的专业性,识别论文的原创价值,鼓励按照学术研究自身逻辑的创新。

在学界同行的鼓励之下,编委会于2022年推出的《哲学评鉴——认知、结构与规范》,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反响。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介绍】

在此基础上,编委会决定以“证据、视角和模态”为主题,继续推出《哲学评鉴》第二辑。本书设立《论文》《综述》《批评与回应》三个栏目。《论文》栏目从通过评审的论文中,按照主题与研究领域选录其中5篇,涉及科学证据、理由的视角主义、动物信念、韩非子的人性观和胡塞尔的时间客观性理论。《综述》栏目收录2篇综述,分别介绍了当代知识论研究中两个最新领域(认知宽容和模态知识论)的前沿问题。《批评与回应》栏目围绕复旦大学王纬的新著《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展开,包含国内古希腊哲学领域四位学术新锐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这些评论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

解释的证据契合度

——回应最佳解释推理的劣中选优问题 周从嘉3

客观主义与视角主义之争

——对洛德的反驳 赖国伟24

韩非子视角下的人性 高祎42

戴维森反对动物信念 李易知64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时间客观性问题 郭世恒91

综述

认知宽容论综述 叶茹119

模态知识论:

常见模态认知理论和它们的解释范围 冯书怡134

批评与回应

《物理学》第八卷和《形而上学》Λ卷中的不动的推动者

——评《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第一章 刘珂舟173

《论天》中“天”的推动者可能是其位置吗?

——评《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第二章 刘未沫185

能动的推动者如何造成运动?

——评《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第三章 苏峻196

不动的推动者与被推动者接触吗?

——评《推动者、第一因和必然性》第四章 郑中华204

亚里士多德的推动者概念

——对评议人的回应 王纬217

投稿指南2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彩书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英文缩写为“IBE”)是指,在竞争假设中推断,为证据提供了最佳解释的假设很可能就是真的。作为科学推理的主流模型,IBE面临若干质疑与批评。就辩护问题而言,争议集中在“解释的考虑是否导向真理”。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利普顿的研究,至少需要对以下三点予以说明:(1)如何识别解释德性(explanatory virtues);(2)解释德性与可能性之间如何关联;(3)解释德性是否能够在实际的推理活动中导向真理(Newton-Smith,2000:187)。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尝试为辩护问题的前两点提供解说:有的学者致力于刻画理论选择的标准,将解释德性的优劣形式化(Thagard,1978,2005,2006);有的学者则尝试将缺省理由引入IBE,以补足筛选假设阶段中可能性的考虑(黄翔,2008);也有学者以融贯度为指标,对比各个解释模型函数的表现,指出IBE在导向真理方面胜过其他模型(Glass,2012)。然而,对于第三点,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范·弗拉森提出的劣中选优问题就针对这一点向IBE发难。该问题指出:除非真理已经被包含在竞争假设集合之中,否则,所谓“最佳解释”,很可能只是“矮子中的高个”(Fraassen,1989:143)。

按照利普顿的考察,IBE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产生竞争假设的阶段和筛选最佳解释的阶段(Lipton,2004:149)。在我们看来,研究辅助定理在这两个阶段中发挥的作用将有利于说明IBE的合理性,劣中选优问题对IBE的责难或许也能够得到弱化。此外,劣中选优问题断言,不应该相信IBE得出的结论。这一点在知识论中,涉及信念、融贯度以及统一证据的讨论,其中有颇为丰富的理论资源。援引相关成果,或许能够增益理解,更好地为IBE提供辩护。

通过对辅助定理应用的分析,本文将发展一种衡量解释的证据契合度的标准,为IBE提供辩护,并回应劣中选优问题。文章的论证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立足于文本,重构劣中选优问题的一般逻辑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另外两个更加精细化的版本;第二部分,分别考察IBE推理过程的两个环节,分析辅助定理在解释推理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根据分析的成果,尝试给出解释的证据契合度的衡量标准;第四部分,论证最佳解释的可靠性以回应劣中选优问题。

本部分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集刊原文。

【点击图片即可优惠加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